Loading AI tools
地方義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萬掌(1819年11月2日—1858年12月16日)。生於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港東里水底藔(今屏東縣水底寮),官戴六品,為地方義首。
林萬掌為五品義勇之首林淇泉之子,生於鳳山縣水底藔,後移居黎藔(今屏東縣內寮),經營林萬記商號[1],執糖廓、輾花生油等生意,並擁枋寮沿山一帶的大小租權[2]。因協助清朝官方平定鳳山縣境內的閩粵械鬥有功,授賞六品頂戴[3],為地方義勇首領[4][5]。
林萬掌身份特殊,一生都在處理地方與朝廷、漢與番、閩與粵之間的關係,後世評價兩極。
漢人所著文獻多給予正面評價。《東瀛紀事卷》中提到:「鳳山水底寮人林萬掌,數世為義首,地方有事,每率其宗族隨官效力。」;《鳳山縣採訪冊》中提到當時水底寮至枋寮的重要橋梁為林萬掌造,同時肯定其義首身份:「枋寮橋,在縣東南六十里,長四丈,寬五尺,堅固異常,枋寮往水底寮經此,咸豐五年義首林萬掌造。」。
《斯未信齋雜錄》雖肯定林萬掌的義民身份,但仍提及與原住民通婚的事實:「林萬掌,番格也。世為義民。」。
因為林萬掌與林恭之間的身份,《台灣通史》中雖稱林萬掌為義首,但給予其負面評價:「廷幹召義首林萬掌入衛。萬掌,恭兄也,性奸猾;群不逞之徒,出入其家。」;當時與林萬掌多次起過衝突的粵人多抱持批評立場[9]。然而,《台灣通史》稱林萬掌與林恭為兄弟關係,但並無歷史文獻或是相關文物直接作證此事,而且說法不一。[10]。
當時的美國駐淡水領事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於其著作《臺灣的過去與現在》中,描述英國人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於1851年調查英國商船 Larpent 號船難時,寫到林萬掌為「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a man of considerable influence)[11]。華裔傳教士歐祥(Oo - Siang)也描述林萬掌為「擁有大量財富且在當地有巨大影響力的地方人士」[12]。
英國人郇和對林萬掌有下列描述:「在內寮,有個中國人叫做萬掌,其擁有大片的土地,與山地的原住民做貿易,雙方的關係非常友好。他不斷地與宣佈他為不法之徒的中國官方有分歧,但中國官方卻不能影響到他,因為他被眾多的中國人所保護,且背後有原住民支持。」[13]。
由此可知,立場不同,其觀點也不同。反映其時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衝突。
英國人郇和(Robert Swinhoe)於1858年拜訪林萬掌之宅第,引述如下:
在走一段路後我們來到內寮。內寮位於第一排山丘之下,被樹籬環繞,後方有高大優雅的竹林,在山丘一側有壕溝圍繞。那裡有兩個門,其中一個關閉。萬掌的房子位於東邊,有上層,而且他的眷屬的房子都有圍牆。他的門上寫著萬記,庭院中放置長矛及其它武器。[14]
可見林萬掌的宅第不同於當時常見的單層民房,而有上層。根據林家古厝重繪圖[15],林萬掌宅第應有三層。顯示當時林家財力。郇和也描述了當代地方武裝勢力的樣貌。
道光、咸豐年間,閩粵之間械鬥頻繁。1853 年,粵堆號招一萬三千多名義民進攻內寮。相傳林萬掌受神農大帝所助[16],軍情告急時,地面裂開,浮出巨炮一尊,正擔心彈藥可能不繼,附近商人運來鉛藥百餘斤。正好足以抵禦粵民進攻。除了水底寮、枋寮與東海,其餘地方盡成焦土[17]。後有「客人攻內寮萬三三、一齣仔火」(台語) 的地方俗言[16]。有詩為證:
巨砲何年物?沈埋沙礫中。斑駁久韜晦,猝獲稱神功。量彈裝斗餘,正苦藥難供。百斤由郡來,一試響徹空。霹靂噴天花,衝突滾火龍。聞之皆膽落,逐寇走匆匆。幸哉此一隅,賴茲免粵鋒。[18]
此役後,林姓族人於主戰場的位置建造忠神廟,現位於屏東內寮溪靠內寮路溪畔。巨砲則化身為「缺嘴將軍」,被供奉在現今內寮村神農殿內祭拜。[16]
林萬掌之後裔多數仍居於今屏東枋寮一帶。每逢清明節,林姓族人與力里社族人仍會至林姓宗祠進行祭祖儀式。林萬掌逝世時,子孫為了避免盜墓共建了七座墳。其夫人林李招之墓也被刻意避開,安置於距離林萬掌之墓 1 公里遠之處。2010 年,其後人重新修墓,並建祠紀念[19]。該宗祠位於屏 185 縣道,靠內寮村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