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灣學者、教育工作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茂生(1887年10月30日—1947年3月11日),字維屏,號耕南,是臺灣歷史上第一位取得東京帝大文學士和第二位取得哲學博士(第一位為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劉明電)、第一位留美博士。林茂生出生於大清帝國福建台灣省臺南府鳳山縣東港,1916年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文學士(東洋哲學專攻),1929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修習教育哲學)。返臺後,曾在長榮中學、臺南師範學校、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今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及臺南商業專門學校等學校任教。戰後,林茂生協助國民政府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為國立臺灣大學),受聘為臺大教授,並一度以校務委員身分處理文學院院務。1947年3月11日,於二二八事件中,被武裝人士帶走,不知所終。今日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校內為林茂生設有紀念館。
林茂生出生於臺南府城書香門第[1] ,其父林燕臣為清帝光緒年間秀才,母親郭寬則是舉人之女。基督長老教會曾於1889年聘請林燕臣為府城醫館(後為新樓醫院)宣教師教漢文及臺語,而得以接觸基督教。同年9月,林燕臣由巴克禮牧師施洗入教,曾任臺南長老教中學教務長、太平境教會長老、高雄州東港教會牧師、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大會議員、書記及議長、臺南神學院教授等職。林茂生自幼浸濡東西經典,亦習得一手好書法。
1908年,林茂生赴日留學,先後就讀京都同志社中學及京都第三高等學校。1915年擔任臺灣留學生團體「高砂青年會」首任會長(後更名為「東京臺灣青年會」),隔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專攻東洋哲學(東方哲學,主要是中國哲學),方向為「陽明學」(王陽明學說),曾發表〈王陽明の良知說〉兩篇於《東亞研究》。學成歸國後任長老教中學教務主任並教授英文,1917年與清閩浙水陸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後裔王采蘩結婚。王采蘩畢業自日本岡山縣津山高等女學校,為第一位留日臺籍女學生,其兄王鍾麟則是臺灣文化協會理事及臺灣民眾黨中央常委。林茂生曾在1924年,臺灣文化協會於霧峰舉行的夏季學校教授「西洋文明史」、「倫理哲學」等課。
1920年起,始任教於臺南商業專門學校。1927年受臺灣總督府派赴美國深造,拜教育哲學家杜威及孟祿門下,隔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學位,再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成為臺灣在美榮獲哲學博士之第一人。其博士論文《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研究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至日本統治時期教育制度與教育理念的發展過程。在哥大期間,他曾為河濱教堂彩色玻璃窗題寫「上帝是愛」漢文。[2][3]1930年,林茂生返臺,擔任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教授,1931年始任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德文、英文,兼圖書館主任。皇民化運動期間,林茂生曾任皇民奉公會國民動員部部長;1941年,獲日本政府敘勳四等瑞寶章。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林茂生在臺北中山堂發表「慶祝臺灣光復」演說。同年,應國民政府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宗洛之邀,出任接收委員,負責接收該校文政學部。臺北帝國大學被國府接收後,暫名「國立臺北大學」,由五位原接收委員(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林茂生)和范壽康(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為行政長官陳儀代表)組成校務維持委員會;12月間,行政院核定「國立臺灣大學」校名,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身為校務委員的林茂生則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先修班(原臺北帝國大學預科)主任,同時兼理文學院院務。其間,另獲長官公署教育處聘為教員甄選委員會委員[4]。除了臺大校務以外,林茂生還創辦《民報》,並自任社長。1945年11月18日,他在《民報》一版〈在日臺胞救濟辦法 今晚九時林茂生廣播〉中談到:「過去日本人壓迫我們剝削我們侮辱我們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但是我們的態度,應當抱著憎其罪不憎其人的風度,......須取著『勿使母親哭』的態度才好。總之,我們要慎重說話,要慎重做事,這是我對同胞的一個希望。」[5]林茂生主持下的《民報》多次刊發社論,批評以陳儀為首的長官公署施政。1946年9月,林茂生因對政府失望,辭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一職。
1947年2月底,二二八事變爆發。當年3月11日,林茂生遭六名穿便衣、帶武器、操閩南口音的人士,聲稱是臺大校長「請他去談話」,林茂生穿著睡衣自私宅挾帶上車,從此失蹤。[6]後人推測,林茂生約於3月11日至16日期間遭到殺害。大稻埕當地人莊永德表示,自己曾在大橋頭「親眼看到」漂浮在水面上、被鐵絲綁住的林茂生屍體,身旁還有7、8具屍體。[7]
學界現有研究,大都指稱兇手為國民黨方面特務;據時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主任蔣經國呈報給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之電文,聲稱林茂生要求美國提供武裝以「推翻在台政權」,而美國「已經給予經費」。[8][9][10]而據國府二二八事件調查委員、監察使楊亮功調查所得,林茂生早已被處決之際,當局卻選擇隱瞞,事後也沒有將大體交還家屬。[11][12]不過,曾任行政長官公署秘書的鄭士鎔則回憶,民政處處長周一鶚曾經向其透露,陳儀對於林茂生、宋斐如、陳炘等人遭特務殺害一事「非常悲痛」;特務「瞞著他濫捕濫殺」,殺完人還要求自己「補辦手續」追認,直斥特務「無法無天」。[13]
林茂生於1912年赴日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受當時井上哲次郎等日哲開康德以降德國觀念論結合陽明學之風氣所薰陶,於1916年發表論文兩篇,以西哲笛卡爾與康德比較漢儒朱子與陽明學說,劃下臺灣哲學近代化的里程碑,甚早於中國當代新儒家代以新康德主義為儒家學說闡釋。而林茂生以康德思想為陽明學比較,提出陽明學偏重直觀、稍有獨斷的一元唯心論傾向外,也將陽明學良知說的道德主體界定於敬天、愛仁的中心思想[14] 。
自日學成歸國後,林茂生歷任臺灣教育界要職。赴美深造期間,拜杜威與孟祿門下,則受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影響。其博士論文,分析臺灣近代受日殖民下之公共教育,可端見受杜威等著作影響,指日本近代教育雖助長臺灣社會之進步,但應尊重啟發臺灣本身漢語文化的保留及其內在性,因此與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政策有所扞格。受杜威教育哲學影響,林茂生就教育建構社群的主體性彰然若顯[15][16][17]。
林茂生與妻子王采蘩育有九名子女,其中長男林宗正為醫學士,次男林宗義[21]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為腦神經科學及精神醫學權威(1964至1969年間執掌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項目,對精神分裂研究貢獻頗鉅)。幼子林宗光是美國德雷克大學歷史學教授,女林詠梅期盼蔡英文總統推動「台灣正名」。[2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