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與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天長市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魏置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置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東海郡在秦代又稱郯郡[1],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滅楚國後,於楚國東部之地置陳郡、薛郡[2]。《元和郡縣志》謂秦時分薛郡置郯郡[3],治所在郯縣[4]。劉師培認為:「疑在秦名郯,楚名東海,高祖初年名郯,又改名東海。」[5]
根據出土的秦代封泥有東晦□馬字樣,研究者認為秦代東海郡的正式名稱應為東晦郡[6]。「晦,暝也」[7],東晦與東海意義相同[8]。
縣名 | 縣治所在地 | 始置年代 | 備註 |
---|---|---|---|
郯縣 | 山東省郯城縣郯國故城遺址 | ||
堂邑縣 |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北 | 戰國秦 | |
游陽縣 | 今江蘇省連雲港市及淮安市一帶 | ||
建陵縣[9] | 今江蘇省新沂市一帶,原屬沭陽 | ||
蘭陵縣 | 山東省蘭陵縣西南蘭陵鎮 | 戰國楚 | |
海陵縣 | 江蘇省泰州市一帶 | 戰國楚 | 楚置海陽縣,秦改名。 |
東陽縣 | 今安徽省天長市西北[10],(一說今江蘇省盱眙縣東陽鄉) | 漢初廢縣,並於此地置東陽郡,漢武帝執政時期又更名為廣陵郡。 | |
下邳縣 | 江蘇省邳州市一帶 | ||
播旌縣 | |||
贅其縣 | 江蘇省盱眙縣西南 | ||
繒縣 | 山東省棗莊市東北蘭陵縣一帶 | ||
盱眙縣 | 江蘇省盱眙縣東北 | 戰國秦 | |
淮陰縣 | 江蘇省淮安市一帶 | ||
廣陵縣 | 江蘇省揚州市蜀崗古城 | ||
凌縣 | 江蘇省泗洪縣一帶 | ||
襄賁縣 | 山東省蘭陵縣東南一帶 | ||
朐縣 | 江蘇省連雲港市市區西南一帶 |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薛郡、陳郡置楚國。次年,廢楚王韓信,分其地為二國:立劉交為楚王,以彭城郡、東海郡、薛郡置楚國;立劉賈為荊王,以東陽郡、鄣郡、會稽郡置荊國。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國東海郡為漢郡,又削趙國、膠西等國,引發了七國之亂。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東海郡南部數縣置泗水國。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東海郡治郯縣,屬徐州刺史部,領二十縣、十八侯國。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大部、江蘇省連雲港市全境,以及徐州市東部一帶。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東海郡有358414戶,1559357人。
又《漢書》王子侯表載東海郡有闢土、東平、運平、文成、翟彭、東淮、淯、參鬷、沂陵、江陽、藉陽、就鄉等侯國,地望無考。[11]
縣名 | 縣治所在地 | 始置年代 | 王莽改名 | 備註 |
---|---|---|---|---|
郯縣 | 山東省郯城縣郯國故城遺址 | 故郯國。 | ||
蘭陵縣 | 今該縣蘭陵鎮西南[12] | 戰國楚 | 蘭東 | 荀子任縣令之地 |
襄賁縣 | 山東省蘭陵縣一帶 | 章信 | 曾析置鱣侯國。 | |
下邳縣 | 江蘇省邳州市一帶 | 閏儉 | 有鐵官。 | |
良成侯國 | 江蘇省邳州市一帶 | 承翰 | 魯安王子侯國 | |
平曲縣 | 江蘇省連雲港市境內 | 平端 | ||
戚縣 | 山東省微山縣,一說在今臨沂市境內 | |||
朐縣 | 江蘇省連雲港市市區 | 秦代 | 有鐵官。 | |
開陽縣 |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北沂河西 | 厭虜 | 故鄅國。原名啓陽,避漢景帝諱改開陽。 | |
費縣 | 山東省費縣縣城西北 | 順從 | 都尉治所。故魯國季氏邑。 | |
利成縣[13] | 山東省臨沭縣蛟龍鎮前、後利城村 | 流泉 | ||
海西縣[14] | 江蘇省灌南縣一帶 | 東海亭 | ||
蘭祺侯國[15] | 無考 | 溥睦 | 魯安王子侯國 | |
繒縣 | 山東省蘭陵縣一帶 | 繒治 | 故繒國。 | |
南成侯國[16] | 山東省費縣一帶 | 城陽共王子侯國 | ||
山鄉侯國 | 無考,約在棗莊市東北 | 魯孝王子侯國 | ||
建鄉侯國 | 無考 | 魯頃王子侯國 | ||
即丘縣 | 山東省臨沂市境內 | 就信 | ||
祝其縣[17] | 江蘇省贛榆縣班莊鎮古城村 | 猶亭 | 有羽山。 | |
臨沂縣 |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北 | |||
厚丘縣 | 江蘇省沭陽縣一帶 | 祝其亭 | 元始三年,分厚丘縣中鄉置義陽侯國。 | |
容丘侯國 | 江蘇省邳州市一帶 | 魯安王子侯國 | ||
東安侯國 | 江蘇省東海縣西北 | 業亭 | 魯孝王子侯國 | |
合鄉縣 | 約在山東省滕州市山亭區一帶 | 合聚 | ||
承縣[18] | 山東省棗莊市一帶 | 承治 | ||
建陽侯國 |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南常村一帶 | 建力 | 魯孝王子侯國 | |
曲陽縣 | 江蘇省沭陽縣一帶 | 從羊 | ||
司吾縣 |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一帶 | 息吾 | ||
於鄉侯國 | 無考 | 泗水勤王子侯國 | ||
平曲侯國 | 無考 | 端平 | 廣陵厲王侯國 | |
都陽侯國 | 無考 | 城陽戴王子侯國 | ||
陰平侯國 | 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 | 楚孝王子侯國 | ||
郚鄉侯國 | 無考 | 徐亭 | 魯頃王子侯國 | |
武陽侯國 | 山東省郯城縣一帶,詳址無考 | 弘亭 | 史丹封國。 | |
新陽侯國 |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北安陽村北附近 | 博聚 | 魯頃王子侯國 | |
建陵侯國 | 今江蘇省新沂市一帶,一說在今棗莊市 | 付亭 | 魯孝王子侯國 | |
昌慮侯國 | 山東省滕州市羊莊鎮土城村 | 慮聚 | 魯孝王子侯國 | |
都平侯國 | 無考 | 城陽荒王子侯國 |
王莽改東海郡為沂平郡。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劉陽為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東海遂為王國。建武十九年(43年),立東海王劉陽為皇太子,改名劉莊,並改封原皇太子劉彊為東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徙魯王劉興為北海王,東海王劉彊兼食魯郡,東海國的都城由郯縣遷往魯郡魯縣[19]。東海王劉彊遷都魯郡後,多次上書要求將東海郡歸還朝廷。明帝永平中,劉彊薨,其子劉政繼立,東海郡收歸朝廷,改魯郡為魯國。劉政雖以魯國為封國,但王號不改,仍為東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東海郡之下邳、曲陽、司吾、良成四縣與臨淮郡數縣置下邳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海郡領十三縣: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郯縣為東海郡治、徐州州治。
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析東海郡、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慮郡、利城郡。十一年,昌慮郡併入東海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劉敦為東海王,復置東海國。此時魯國劉羨仍為東海王,出現了兩個東海王並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漢。
魏時省東海郡贛榆縣。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子曹霖為東海王,置東海國。晉復置東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此時東海郡領郯、祝其、朐、襄賁、利城、贛榆、厚丘、蘭陵、承、昌慮、合鄉、戚,共十二縣。有11100戶。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置蘭陵郡。永嘉以後,東海郡沒於後趙。晉安帝時收復淮北,復置東海。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為北魏攻佔,於贛榆縣僑置青州。泰始七年(471),置東海縣。又析贛榆縣置鬱縣,立西海郡,屬青州。劉宋末年,東海郡領襄賁、贛榆二縣,全郡有2411戶,13941人。又於今江蘇鎮江一帶置南東海郡,領郯、祝其、襄賁、利成、西隰、丹徒、武進等縣,屬南徐州。南齊建元初,於今江蘇省漣水縣一帶置北東海郡,領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等縣,屬冀州(僑置)。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得梁青州北海郡(僑置)之地,置東海郡,領贛榆、安流、廣饒(梁僑置)、下密(梁僑置)四縣,有1242戶,5904人,屬海州。武定八年,置郯郡,治郯縣,領郯、臨沂、建陵、歸昌四縣,屬東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縣,領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五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東海郡,置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沭陽、厚丘、利城、懷仁等縣。天寶元年(742年),仍以海州為東海郡,領朐山、東海、沭陽、懷仁四縣,有28549戶,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海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