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振亚

李振亞(1909年—1948年9月28日) ,原名李榮,又名李伯崇李崇李從廣西省藤縣人,中國共產黨將領,曾任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員。

快速預覽 李振亞, 本名 ...
李振亞
Thumb
本名李榮
出生1909年
 大清廣西省梧州府藤縣
逝世1948年9月28日
 中華民國廣東省萬寧縣牛漏
母校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第二期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部隊中國工農紅軍
八路軍
瓊崖縱隊
參與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配偶王超
親屬女:李桂榮[1]
關閉

生平

早年參加紅軍

李振亞早年投考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第二期(比照總校第五期),1929年夏參加廣西教導總隊第四縱隊任副官。俞作柏李明瑞起兵反蔣失敗後,隨張雲逸等領導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赴右江。同年12月11日,參加百色起義,任紅七軍軍部副官,分管後勤工作[2]:135。1930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初,隨紅七軍主力北上,轉戰於桂、黔、湘、粵、贛邊境。1931年1月,李振亞任五十八團副官[2]:137。到達中央蘇區後,隨即參加第三次反圍剿戰爭[2]:138。1932年1月,李振亞被選送到瑞金紅軍學校第二期指揮系學習5個月,之後,任公略步兵學校第一營營長[3]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紅一方面軍幹部團第一營營長。在突破湘江烏江四渡赤水、攻占婁山關、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戰役中屢建戰功[4]。1935年8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李振亞調任紅軍左路軍總部作戰科長,後任紅三十三軍參謀長[5]。在此之後,張國燾率紅軍南下,李振亞對此進行了抵制,遭到監禁。1936年11月,參加西路軍西征失敗,輾轉到達延安。隨後,調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第五中隊長兼教官[2]:144

抗日戰爭時期

Thumb
1939年4月10日,南嶽游擊幹部培訓班教官組的八路軍教官合影。左起吳奚如葉劍英、李振亞、李濤邊章五薛子正

1937年8月,李振亞任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謀。1938年冬,跟隨葉劍英等到湖南籌辦南嶽游擊幹部學習班,任上校教官,講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戰略思想,宣傳中共全民抗戰路線[6]

第一期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結束後,李振亞調廣東工作[2]:146。1939年9月,任東江抗日軍政委員會參謀長[7]。1940年8月,李振亞及妻子王超,與莊田調到海南島工作,任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參謀長[2]:147

1941年秋,在開闢根據地後,創辦「瓊崖抗日軍事政治幹部學校」,並兼任校長、政治委員。他親自主持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材,主講軍事課並主持軍事訓練。1942年初,兼任瓊總第三支隊支隊長,在六連嶺為根據地。1942年夏,奉特委命令開展陵水保亭等地區的工作[8]。1944年春,瓊崖獨立總隊改稱廣東省瓊崖人民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李振亞任參謀長[2]:150。1945年夏,為建立五指山中心根據地,瓊崖特委成立挺進支隊,李振亞兼任支隊長。而後,他曾率隊在五指山間直搗汪精衛政權守備二團巢穴羅任,拔除毛陽、毛貴、毛棧、統黑等日軍據點,攻占白沙縣13個鄉[9]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7年3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任命李振亞為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員。同年5月9日,在中共瓊崖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瓊崖特委改為瓊崖區黨委,李振亞當選為區黨委委員兼任西區地委常委[10]。是年10月21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總隊長、政委。1948年9月,中共瓊崖區黨委決定發動秋季攻勢,集中主力向陵水萬寧樂會定安之邊沿地區進軍,使瓊東南和五指山根據地連成一片,並切斷瓊南、瓊北國軍的聯繫。為統一指揮,任命李振亞為總指揮兼政委。9月17日,李振亞率五個支隊自保亭縣東進。27日,在前沿陣地偵察萬寧牛漏墟據點時中彈負傷,次日逝世[11]。1960年,李振亞遺骨被安葬在海口市金牛嶺烈士陵園。萬寧市牛漏墟建有李振亞犧牲遺址紀念碑。

家人

  • 妻子王超:是馬來亞華僑。抗戰初期回廣東參加革命,在曾生領導的東江縱隊擔任衛生工作。1940年2月,李振亞在東江縱隊與同志結婚。
  • 長女夭折
  • 次女李桂榮:1943年1月出生。1943年9月組織決定王超回瓊總機關工作,動員王超將孩子交給當地老百姓(山根鄉碗灶村農民李明熙)撫養。現居海口,育有四個孩子。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