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长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4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唐朝貞觀年間的首任太子,在任期間多年監國,於貞觀十七年被廢黜,唐玄宗開元年間被追封為恆山王,諡號愍。
生平
武德二年(619年),李承乾出生,因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為名[1]。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為恆山郡王。武德五年(622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2],同年,李世民將妻子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三歲的承乾在文學館啟蒙的侍讀[3]。
李承乾童年早慧,天姿峻嶷,仁孝純深[4]。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淵讓位給李世民,太宗即位後,於登基當年十月將李承乾立為皇太子,此時的李承乾虛歲只有八歲。
貞觀三年(629年),太子少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5]。後來,李綱病逝,李承乾親自為他立碑。
貞觀四年(630年)五月,唐太宗下詔令太子「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6][7]雖然只是「聽訟」,但依然可見周歲不過十一歲太子李承乾早已開始工作、鍛鍊政治能力了。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此時,依詔書所言,未及弱冠的太子已頻年治國。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十六歲的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並讚賞太子文過志學、秉性聰敏[9]。監國期間,李承乾聽斷政務,頗識大體,幹得極其出色。自此之後,每次唐太宗外出行幸時,都令太子承乾居守監國[10]。
年齡漸長後,李承乾患上足疾,史書並未記載太子患足疾的時間或因由,顯得此事有些撲朔迷離,但毫無疑問這是致使他儲位不穩的一大因素。唐太宗甚至對杜正倫邊誇讚魏王邊表露承乾不可承宗廟之意[11],皇帝易儲的想法極為明顯,這也成為了與李承乾僅相差一歲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生起奪嫡之念的原因之一[12]。
魏王李泰意圖爭奪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他聯合杜楚客與房遺愛等人,重金賄賂朝臣以拉攏,並言說魏王聰明,當為嫡嗣,嫡嗣即皇位繼承人的太子。有人將此事上奏給皇帝,而唐太宗知道之後竟是「隱而不言」,態度模糊[13],這也愈發加重了太子李承乾憂心被廢黜的恐不自安,並使得魏王一黨更加肆無忌憚。
貞觀十三年(639年)秋冬,佛道之爭之中,西華觀道士秦英狀告僧人法琳謗訕皇宗,唐太宗勃然大怒,並流放了法琳[14]。之後,太宗又處死了早在李承乾十二歲重病時便為其祈福的道士秦英[15]等人,《續高僧傳》等佛教史料中對此有比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等中更加詳細的記載。
被李承乾所喜愛的太常寺樂人稱心也在此事件中被牽連坐誅,李承乾因稱心的死而非常傷心,痛悼稱心不已,他在東宮內為稱心立碑立像祭奠,並數次在其祭奠處徘徊哭泣,悲悽的同時顯現出他們的感情深厚[16]。而唐太宗得知其追悼行為,十分不悅,太子亦知之,父子關係愈加惡化。
太子對父親陽奉陰違、對諫言感到不耐,並派遣刺客刺殺東宮屬官于志寧、張玄素未遂。
貞觀十六年(642年),因憂心廢黜,太子派遣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等刺殺政敵魏王李泰,未遂,遂與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割臂歃血為盟,誓同生死,決定縱兵入西宮謀反,推翻唐太宗[17],與此同時,遠在齊州的齊王李祐亦是計劃謀反。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丙寅,唐太宗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但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的嫡長子已經五歲,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為皇太孫。可顯而易見的,此安穩太子的表態為時過晚,太子在貞觀十六年便開始與人密謀造反,且,「聞外間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穎悟,多從游幸,遽生異議,徼幸之徒,已有附會者」也印證了當時朝臣與民眾都知道皇帝偏袒魏王、有意廢儲[18]。
同月,太子李承乾最重要的支持者魏徵去世,李承乾在西華堂為魏徵舉哀[19],哭喪哀悼,葬禮盛大。同時,面對咄咄逼人的魏王泰集團,李承乾危機重重。
而不久後,齊王李祐起兵謀反失敗,當年四月初一,審案時牽扯出了太子和漢王李元昌等人尚未實施的謀反計劃。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20],李承乾的皇儲之位被唐太宗所廢。爾後,李泰藉機投入李世民懷抱,聲稱自己若即位,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唯一的兒子,再把皇位傳給弟弟晉王李治,即「殺子立弟」,李世民於是高興地許諾會新立李泰為太子[21]。然而由於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等的強力支持,太宗放棄了立魏王泰,而是改立了李承乾的另一個同母弟李治為太子。
謀反事發後,太子李承乾被廢黜為庶人,流放到黔州,參與政變的漢王李元昌被賜死於私宅,趙節、杜荷[22]、侯君集等人被斬首。
韶年早逝
李承乾的死亡時間存在爭議,分別有貞觀十七年、貞觀十八年、貞觀十九年三個不同的逝世時間記載。
《舊唐書·太宗本紀》與《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承乾去世[23][a]。《舊唐書·太宗諸子》與《新唐書·太宗子》則記載,李承乾去世於貞觀十九年,日期不詳[24]。而李承乾的孫子李适之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為祖父改葬所刻的墓志銘則稱,他去世於貞觀十七年(643年)十月一日[25],也就是謀反事發當年。
無論這三個年份中哪一個屬實,這位廢太子都在二十幾歲時早逝。
李承乾嫡長子李象的最幼子李昌(李適之)極有才幹,他以被定義為有罪的廢太子的後人身份,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頗受皇帝賞識,甚至在之後成為了宰相。
為了在自己出生前便已早逝的祖父李承乾,官居御史大夫的李適之數次為承乾論辯[26],並提出父親、祖父以及叔父李厥葬禮有缺,上疏請求將他們歸葬昭陵。於是李承乾被追贈為恆山愍王,李象也得以追贈為越州都督、郇國公。[27]
家庭
李承乾碑和墓志銘
恆山愍王李承乾碑,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739年1月17日)立,原存於李承乾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碑首及碑身上端斷裂殘缺,現高1.52米,下寬1.05米,厚0.29米。碑文為篆書,共十五行,每行字數不等。此碑系1975年發現。
李承乾墓志銘,1972年冬出土於陝西醴泉縣煙霞鄉馬寨村西南約700米處李承乾墓中,墓誌蓋厚10厘米,底邊長60.8厘米,蓋面篆書《唐故恆山愍王墓志銘》九字,志文為楷書,共十二行,95字。
- 《恆山愍王李承乾碑》
唐故恆山愍王贈荊州大都督神道之碑
王諱承乾,字高明,
高祖神堯皇帝之孫,
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子,
睿宗玄真皇帝伯。祖以開元廿六年五月廿九日奉敕陪葬昭陵。妃蘇氏祔焉,禮也。妃即隋僕射邳國公威之曾孫、鴻臚卿夔之孫、皇朝沁州刺史亶之第三女也。
長子懷州別駕、贈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郇國公象,
象子〇〇將軍、贈使持節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玭,
次〇〇別駕、贈使持節齊州諸軍事、齊州刺史靜,
次御史大夫適之,
次子鄂州別駕、贈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厥,
厥子〇〇中郎將、贈左千牛將軍昶,
次〇〇〇旭
粵以開元廿六年歲次戊寅十二月甲子朔四日丁卯建

- 《唐故恆山愍王墓志銘》
大唐故恆山愍王荊州諸軍事荊州大都督墓志銘
王諱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聖皇帝長子,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薨,開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勅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內,京兆府醴泉縣安樂鄉普濟里東趙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蘇氏招魂合祔。
開元廿六年歲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景申,禮也。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