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松(1906年—1976年)是一個琵琶演奏家,汪派琵琶第二代傳人,擅長演奏〈霸王卸甲〉。[1]和其老師汪昱庭同樣被譽為「琵琶大王」。[2][3]
生平
祖籍蘇州,1906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期起便很喜歡傳統音樂,對二胡、琴、箏、笛子、簫都有涉獵,其中最愛琵琶。十五歲起先後師從詹啟宏、崇明派施頌伯、平湖派吳夢非等人,後在大同樂會期間拜於汪派汪昱庭門下。汪昱庭臨終前將其珍愛的張伯年琵琶送給李廷松,囑託他要將琵琶藝術發揚光大,李廷松因而成為汪派傳人,和汪昱廷同樣被譽為「琵琶大王」。[3][2]
1924年參加上海國樂研究會。1925年和王孟祿、孫裕德、李振家、俞樾亭等人退出國樂研究社,並於同一年成立霄雿樂會(或稱霄雿國樂學會),由李廷松擔任會長,收集並整理了許多曲譜,並加以編配為合奏曲,經常演出,[2][4]例如:1935年在蘭心大戲院舉行的十周年紀念演奏會,[5]以及1937年的演奏會。[6]
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後,輾轉於雲南、貴州、四州、廣西、越南等地,同時進行義演及收集西南地區的音樂,[3]學者徐嘉瑞曾為此寫下長篇詩作〈聽廷松琵琶歌〉。[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到上海參加各種義演。1952年遷至北京定居,並於隔年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特約演奏員,並先後於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解放軍總政文工團、哈爾濱藝術學院、瀋陽音樂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等校或團體任教。[3]居住北京期間曾參與北京古琴研究會、[7]北京京劇基本研究社。[2]
1953年時,和管平湖、查阜西、蔣風之、馮子存等人應中國音樂家協會之邀組成「中國民間、古典音樂巡迴演出團」至各地演出,因而聲名遠播,甚至曾多次至中南海演出。[3][2]
曾經整理出版了《霸王卸甲》、《夕陽簫鼓》、《青蓮樂府》等曲譜,編印了《十首大套古曲》教材,並錄製《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燈月交輝》、《塞上曲》等傳統古曲。[2]
晚年原本打算將「張伯年」琵琶還給汪昱庭的兒子汪天偉,但汪天偉堅持不收,並告訴李廷松應該將琵琶傳給琴藝比他好的李光祖,李光祖也因此成了汪派琵琶的第三代傳人。[8]
李廷松一生教出的學生眾多,包括王范地、夏仁根、王惠然、鄺宇忠、陳澤民、鄭汝中、張棣華、俞良模、侯桂芝、湯良興、王超然等人。[2]
音樂特色
作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