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茂

台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奇茂(1925年3月22日—2019年5月24日),本名李雲台,自許采風堂主[1],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李家莊(今利辛縣),中華民國水墨畫家。早年多創作具戰鬥文藝特色的作品,後陸續投入台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題材,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2]:18-21

快速預覽 李奇茂, 出生 ...
李奇茂
出生1925年3月22日
 中華民國安徽省渦陽縣李家莊
逝世2019年5月24日(2019歲—05—24)(94歲)
臺灣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1956-1957)
知名於水墨書畫
知名作品「金門寫生」系列、「國父行誼圖」系列、「夜市」系列、「廟會」系列
配偶張光正
獎項行政院文建會獎勵文化特殊貢獻文馨金質獎
關閉

生平

中國大陸時期

1934年父親李冠英請縣立中學教師陸化石,陸氏以《芥子園畫譜》為教材,教授李奇茂水墨畫基礎。也常帶學生到民間寺院觀賞牆上彩繪故事,促使李奇茂幼年即擅長佛畫。李奇茂習畫時,母親即在旁紡織,因此「母親」工作的身影因而成為日後常見主題。[3]:18-23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奇茂於1941年跟隨鄉友到上海、南京避難,參加國軍裝甲兵募兵,後更名為「李奇茂」[3]:25

臺灣時期

1949年,李奇茂隨軍隊來台,隔年(1950年)即在中山堂舉辦個展。[3]:331956年進入復興崗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接受完善的美術教育。李奇茂深受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三位老師影響,早期多創作多為具政治宣傳用意的作品[4]:81,李氏於1957年畢業後,奉派至金門服役,歷經八二三砲戰,同時也把在金門的風光和戰地景象繪製成作品,並在1958年於中山堂舉辦第二次個展,隔年(1959年)獲聘為復興崗學院藝術系專任教師。[3]:44-45, 158

李奇茂自1964年起,為宣揚中華藝術文化,開始在各國舉辦展覽也遊覽各國風景名勝,見識當地風土民情,也體悟到繪畫應具備民族性、時代性和獨特性等內涵,因此他的作品在1970年起開始在表現題材、手法及視覺感受上逐漸轉變。[1][2]:191970年代李奇茂一方面以兒時回憶的桃花源世界中「水牛」、「牧童」等農村情景為常見的主題;一方面投入臺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如夜市、辦桌、臺北捷運乘客等現代臺灣生活景象,並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方向。。李奇茂也於1970年將書齋取名「采風堂」,自許「采風堂主」。[1]

李奇茂晚年仍創作不斷,並持續遊歷各國舉辦畫展、從事藝術教育、促進文化交流,從純藝術的創作擴散到整體文化面向。[2]李氏於2019年5月24日辭世。

重要展覽與獲獎紀事

  • 1962年榮獲第5屆全國美展金尊獎[5]
  • 1966年榮獲第10屆中國文藝協會美術獎[6]、第2屆中山學術文化創作美術獎[7]
  • 1973年教育部文化局頒文化貢獻獎[8]
  • 1982年榮獲第7屆國家文藝特別美術獎[5]
  • 1987年美國舊金山頒定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為華人第一位[9]
  • 2001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獎勵文化特殊貢獻文馨金質獎[5]

榮譽

中華民國勳章獎章

褒揚令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