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木蘭秋獮或稱木蘭行圍、木蘭圍獵、秋獮大典,是自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三代清帝參加的秋季狩獵活動。
因古漢文將帝王狩獵依季節稱為「春蒐」、「夏苗」、「秋獮」、「冬狩」[2],故稱木蘭秋獮,或亦有人稱之木蘭秋狩、木蘭秋獵等。「木蘭秋獮」通常在八月舉行[3],共計105次[4]。其活動的木蘭圍場當時在承德府北境,即今河北省承德市、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據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3]》記載:康熙帝「秋巡塞外,舉蒐狩之典。因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敬獻牧場,逐開靈囿」,或稱原為內蒙古卓索圖、昭烏達東二盟地[5]。康熙二十年(1681年)設立木蘭圍場。木蘭為滿語,即漢語哨鹿[3]。最大面積有一萬多平方公里,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122公里。包括今河北省承德市的圍場縣全境、隆化縣、豐寧縣和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克什克騰旗部分。初分為67圍,後增加到72圍。因此俗稱木蘭圍場72圍[4]。
秋獮分為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四個步驟。其中,行圍又分為馳獵(皇帝馳獵和皇子、皇孫、大臣、王公、八旗將士馳獵)、追擊、阻截、聚殲,最後大臣向皇帝請解圍結束幾個步驟[4]。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間,未曾舉行木蘭秋獮。其子乾隆帝的解釋是:父親雍正帝自稱,「我之所以不前往避暑山莊及木蘭行圍,是因為我空閒時間太少,而我的個性喜歡安逸、厭惡殺生,是我錯了。後世子孫當效法先皇(康熙)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聖訓。」乾隆帝、和親王弘晝及當時的軍機大臣共聞之,而今聽到的人都已死了,只有乾隆還知道此事[6]。
道光四年(1824年)春正月壬申[7],道光帝諭令停止木蘭秋獮,「今歲秋獮木蘭允宣遵循成憲『肄武綏藩』。然不可不審度時事,量為展緩,所有今歲熱河行圍亦著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非敢耽於安逸也。」但此後,再未舉行秋獮活動。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咸豐帝以北狩木蘭之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8]。
隨著木蘭秋獮的廢除,木蘭圍場管制漸馳,平民逐年移居於此。光緒二年(1876年),置圍場廳管轄此地,初屬承德府,後屬宣化府[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