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叢祠

供奉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寺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望叢祠map

望叢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是一座紀念古蜀國望帝杜宇叢帝鱉靈的祀祠,也是中國西南地區唯一一祠祭二主的帝王陵[1],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清代[2]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3]。望叢祠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4]

Quick Facts 望叢祠, 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望叢祠
Thumb
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望叢中路5號[1]
座標30°48′45″N 103°52′22″E
時代清代
編號57
認定時間1991年4月16日
Close

歷史

望叢二帝在四川古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時期,杜宇與「梁」族人通婚,率領蜀人遷往成都平原,建立蜀國,建都郫邑,大力發展農業,向東部巴族人輸出農業技術。叢帝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早於秦國李冰開鑿寶瓶口,東引沱江,他受禪繼承了望帝的王位[5],建立了開明王朝,流傳了12代,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摧毀。望帝、叢帝被譽為「天府前驅,蜀中先導」。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人們建立了祠堂。[6]

最初,望叢二帝分祀[7]。望帝廟原位於玉壘山腳下(現都江堰二王廟,祀李冰父子[8]),稱崇德寺。南北朝時期,益州刺史劉季連將其遷至郫縣,並與叢帝廟合併。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趙可度奉命修繕。它於1052年重建。明末清初毀於戰火,只剩下杜宇與鱉靈墓。1747年,乾隆年間,知縣李馨以「伐石表道」和「始禁樵採」的方式保護這兩座墓葬。望叢祠於1834年重建,占地22畝。1907年,增「聽鵑樓」建在寺院東側。民國四年(1915年),祠堂後面建了一個公園,後來逐漸荒廢。1919年,督軍熊克武在此駐紮,並撥款興建寺廟。1965年,寺內的古柏突然被蟲害。縣人民政府及時撥付資金組織人員搶救,並多次修繕圍牆。文化大革命期間,望叢祠遭到破壞,僅存兩座陵墓[9]。1981年,郫縣人民政府將望叢祠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以來,郫縣人民政府對望叢祠進行了維護和擴建,從1.33萬平方米擴大到5.4萬平方米,形成了今天的規模[10]。1991年,望叢祠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6]

現狀

望叢祠占地82畝(5.4萬平方米)。祠堂內有一面紅色影壁,約一丈高,上面有但懋辛寫的「望叢祠」三個大字。影壁與圍牆相連。影壁兩側都有大門,形狀像拱門,對稱而開,此布局仿照大禹陵的形式,與一般的祠廟不同。東側的門上寫著「功在田疇」,西側的門上寫著「德垂揖讓」,概括了二帝的貢獻[9]。祠堂四周是紅牆。照壁後的望叢二帝紀念堂有二帝的銅像。紀念堂旁是二帝的陵墓。兩座墳墓面對面矗立著,一前一後。寺內還有幾十棵古柏,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栽植的。寺內古建築有:聽鵑樓、高船房、矮船房、風雨軒、小橋、涼亭等[6]。望帝陵高15米,周長205米,是四川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墓;叢帝陵呈圓錐形,高10米,周長100米。目前,寺內有宋代張俞的《蜀望叢帝新廟碑記》、宋代陳皋的《杜宇鱉靈二墳記》、清代張日晸的《岷陽新廟望叢古帝碑》等古代石刻[6]。同時,望叢祠也是望叢博物館所在地。

此外,望叢祠旁還有遊客中心,遊客可以在遊客中心了解到「郫縣豆瓣」的歷史與製作工藝,以及其他郫都區的農產品與非遺產品。遊客中心還提供中英雙語講解。[11]

祭祀活動

傳說望帝死後變成了杜鵑鳥,春天時會大聲鳴叫,提醒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因此每年端午節期間,廟內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和望叢賽歌會,表達對望帝的感激之情[5][12]。這已成為漢民族唯一保存下來的賽歌形式[6][13],這一傳統也已經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5]

保護

1991年4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望叢祠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望叢祠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區在祠堂現有紅牆內;建設控制地帶為紅牆外延200米。[6]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