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inal Fantasy IV》(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IV,英語:Final Fantasy IV,台灣舊譯「太空戰士IV」)是由史克威爾(今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發行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為Final Fantasy系列的第四部本傳作品。1991年首發日文的超級任天堂版,後於多個平臺移植或重製。由於《Final Fantasy II》和《Final Fantasy III》的初版並未發行日文以外版本,故本作最初在北美發行時取名為「Final Fantasy II」(Final Fantasy II)以順應當地編號,但後來移植或重製的歐美版本則改回了原標題。
Final Fantasy IV | |
---|---|
| |
類型 | 角色扮演(RPG) |
平台 | 超級任天堂、PlayStation、WonderSwan Color、Game Boy Advance、任天堂DS、Virtual Console、FOMA 903i/703i、PlayStation Portable、iOS、Android、Microsoft Windows |
開發商 | |
發行商 | 超級任天堂 史克威爾 PlayStationGame Boy Advance
|
總監 | 坂口博信 |
設計師 | 時田貴司 |
編劇 | 時田貴司 坂口博信[1] |
美術 | 天野喜孝 |
音樂 | 植松伸夫 |
系列 | Final Fantasy系列 |
模式 | 單人 |
發行日 | 1991年7月19日
|
遊戲圍繞主角暗騎士塞西爾,講述他試圖阻止法師高貝茲侵吞世界的故事。在旅程中不斷有隊員加入,亦有人因死亡、受傷或其他不幸事件而離隊。《Final Fantasy IV》引入的部分新元素成為了Final Fantasy系列及往後角色扮演遊戲的模板。和系列前作不同,遊戲使用了「即時戰鬥」系統,此系統也應用於多部系列續作中,同時《IV》中每個角色有固定的職業設定。
《Final Fantasy IV》以角色推動劇情,使用了新技術以及植松伸夫廣受歡迎的配樂,被視為系列與角色扮演遊戲的里程碑。《Final Fantasy IV》被視作最早使用複雜劇情的遊戲之一,並被認為開創了角色扮演遊戲導入戲劇性劇情的理念。任天堂DS重製版採3D建模完全重製,於2007年在任天堂DS平台發行。其後傳《Final Fantasy IV The After -月之歸還-》於2008年在日本手機平台發行,並於2009年6月1日通過Wii商店頻道開放全球下載。2011年發行的《Final Fantasy IV 完全收藏輯》收錄了《Final Fantasy IV》及《月之歸還》。任天堂DS重製版的iOS移植版於2012年12月20日發行,Android版和Windows版分別於2013年和2014年發行。
在《Final Fantasy IV》中,玩家控制一行多名角色完成故事冒險任務。角色可以在地圖上移動,與其他人對話,並與敵人作戰。塔、山洞與森林等各種地區透過世界地圖連接起來。玩家可以在城鎮中恢復力量、購買裝備、獲得下一個目的地的線索[2]。而敵人以隨機間隔出現在世界地圖和迷宮中。在作戰中,玩家可以選擇戰鬥、使用魔法與道具、逃跑、調整角色位置,或是暫停。一些角色擁有特殊能力[2]。本作是系列中首個允許玩家控制至多五名角色的遊戲,前作中玩家至多只能同時控制四人[3]。
玩家角色和怪物都有生命值(HP),角色的HP會顯示在主戰鬥螢幕下方。受到攻擊後,角色的HP會下降直至為0,而當HP為0時,角色將無法行動,怪物會死亡。若全部角色都被擊倒,遊戲即會結束,玩家需要從遊戲存檔中重新載入進度[2]。玩家可通過多種方式回復生命值,如在旅店中睡覺、使用藥水等隊伍持有的道具,或是使用治癒魔法。武器和防具等裝備可以在城鎮購買,或在迷宮中找到,其可以增大對怪物的傷害,或降低受到的損傷[2]。玩家可以調整角色戰鬥中是在隊伍前方還是後方。角色的在隊伍位置會影響角色的傷害與某些攻擊。[2]遊戲劇情為單線式,玩家通常只能沿著一條路線發展遊戲,但仍有少量支線任務[4]。
和之前RPG的回合制設計不同,史克威爾在《Final Fantasy IV》中引入了即時戰鬥(ATB)系統[5]。該系統在後來的許多史克威爾遊戲中應用[3]。
每個角色都由特定的強項和短板;例如一個強大的魔法師可能防禦很低,物理戰鬥者可能敏捷度低。如同其他Final Fantasy遊戲,角色可學會個更強大的新能力與戰鬥技能。魔法被分為用來治癒與支援的「白魔法」,用來攻擊的「黑魔法」,以及可呼喚召喚獸攻擊或完成特定功能的「召喚術」[2]。第四種類型「忍術」包括支援與攻擊法術,只有一名角色可以使用。12個操作角色中有8名角色可使用魔法,隨著升級到程式預設的等級,或完成特定劇情,角色就可以學會新魔法。為了消除長時間的練級,遊戲使用了平衡後的點數增長、道具與獎勵[6]。和幾部都在FC平臺發行的前作相比,《Final Fantasy IV》由於在更強大的超級任天堂平臺發行,因而圖形得以提升。遊戲使用了超級任天堂的Mode 7技術,故提升了魔法使用的視覺效果,飛空艇飛行時的傾斜地面與鳥瞰視圖也更具戲劇性[7]。
《Final Fantasy IV》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地球——又被稱作藍星——上[8],地球分為人類居住的地表世界和矮人居住的地下世界。一個圍繞藍星的人造月亮上居住著月之民。月之民最初是從一個被摧毀,變成圍繞藍星小行星帶的世界過來的,他們頭上有一個月亮形的紋章。他們創造了人造月亮,並休眠直到他們認為能和人類共存[3]。圍繞藍星的還有另一個自然月亮,但遊戲中不能到達那裡。
《Final Fantasy IV》一共有12個玩家角色,每個角色都由獨特不可修改的角色職業。在遊戲中玩家同時可以控制至多五名角色。主角塞西爾·哈維是巴倫王國空軍紅翼的隊長,一名黑暗騎士。他與龍騎士隊長凱因·海溫德是童年夥伴。羅莎·法雷爾是一名白魔導士弓箭手,是塞西爾的情人。紅翼飛船由塞西爾的朋友,技師希德·波蘭帝納建造[3]。
在冒險途中,其他任務也加入了隊伍,他們包括:迷霧村年輕的召喚師,莉迪亞;傳說的賢者,泰拉;達姆西安王子,吟遊詩人基爾巴特·克里斯·馮·繆爾;法布爾的武僧頭領楊·房·萊頓;敏西迪亞村雙胞胎魔法學徒,黑白魔法師帕羅姆和波羅姆;艾伯倫王子,忍者艾吉;以及長眠的月之民守護人,福索亞。
賽姆斯是遊戲的最終反派。他希望毀滅人類,讓他的人民居住在地球。他利用精神力量控制高貝茲和凱因啟動巴貝爾巨人,以此來滅絕人類。
在《Final Fantasy IV》的開場,巴倫王國的空軍紅翼進攻敏西迪亞鎮搶奪水晶。當紅翼艦長塞西爾回來詢問國王動機時,便被免去職務,並被要求同凱因將一個包裹送至迷霧村[9]。到迷霧村後,二人看著包裹裏飛出的怪物摧毀了整個村莊。唯一倖存的小女孩莉迪亞在憤怒之中召喚除了一場地震,隔開了塞西爾和凱因[10]。塞西爾醒來後將昏迷的莉迪亞帶到了附近的旅館。當巴倫士兵來抓走莉迪亞時,塞西爾保護了她[11],之後莉迪亞加入了塞西爾的旅程。塞西爾的情人羅莎跟著他到了這裡,但染上了發熱病。在尋找解藥的路上,塞西爾和莉迪亞遇見了泰拉,他要去達姆西安城找回私奔的女兒安娜[12]。然而安娜被紅翼投下的炸彈炸死。安娜的情人,達姆西安王子吉爾伯特稱紅翼換了新首領高貝茲,在奪取敏西迪亞的水之水晶後,又來這裡搶奪火之水晶[13]。泰拉離開隊伍,為女兒的死亡找高貝茲復仇[14]。在找到羅莎的解藥後,一些人決定前去法布爾保護風之水晶。在路上他們遇到了法布爾的武僧楊大師,並一起前去保護水晶。在紅翼的攻擊中,成為高貝茲手下的凱因出現。他擊敗了塞西爾;當羅莎調解時,高貝茲將其綁架,並和凱因帶走了水晶[15]。一行人走水路前去巴倫,但途中因遭利維坦的攻擊而分散。
塞西爾獨自在敏西迪亞附近醒來。當進入鎮子後,他發現居民都在蔑視之前攻擊鎮子他。當見到敏西迪亞長老後,他知道要擊敗高貝茲,就必須攀登試煉之山,成為一名聖騎士[16]。隨他同行的還有一對雙胞胎魔導士,帕羅姆和波羅姆。在山上一行遇到了泰拉,他為擊敗高貝茲,來到這裡尋找忘記的隕石魔法[17]。在拋棄自己的黑暗後,塞西爾成為了聖騎士,而泰拉也學會了隕石術。在到達巴倫後,一行遇到了失憶的楊,並幫他恢復了記憶。一行之後見到了國王,發現他原是高貝茲手下凱納索假扮的[18]。在將其擊敗之後,希德進來並告訴他們他還有一艘飛空艇企業號。在路上,隊伍進入了卡納索設置的陷阱之屋,帕羅姆和波羅姆犧牲自己救出了塞西爾、泰拉、希德和楊。上了飛空艇後,凱因出現並要塞西爾以最後的水晶交換羅莎的性命[19],在病榻上的吉爾伯特的幫助下,一行人獲得了水晶。凱因帶著一行人來到了囚禁羅莎的佐特之塔。在塔頂,高貝茲企圖帶著水晶逃走。泰拉發動隕石消滅高貝茲,但也耗盡了自己的生命。然而魔法只是削弱了高貝茲,讓他不能再控制凱因[20]。凱因幫助塞西爾解救了羅莎,而羅莎將一行人傳送到了巴倫。
在巴倫,凱因告訴大家,高貝茲還必須收集到地下的四顆暗之水晶,才能完成到達月球的任務[21]。一行人來到了地下,並與遇到了和紅翼作戰的矮人。在突然到來的莉迪亞的幫助下,一行人擊敗了高貝茲,由幻獸之鄉時間的流動不同,在那裡的她長成了年輕女子。然而,隊伍最終還是沒能阻止高貝茲奪走水晶。為了取回被高貝茲奪走的水晶,在矮人的幫助下,他們進入了巴貝爾之塔。由於塔中巨炮機關暴走,楊犧牲自己阻止巨炮發射。在逃離高貝茲的陷阱後,一行乘企業號逃向地上世界,為阻止紅翼的追殺,希德犧牲自己炸毀了地上和地下的通路[22]。之後為了報仇而受傷的艾伯倫王子艾吉被賽希爾一行人所救,便加入了隊伍,並重回巴貝爾之塔拿回被奪走的水晶。然而當到達水晶所在的房間時,隊伍從陷阱中落入地下世界。再次遇到矮人時,一行遇到了生還的希德,隊伍動身在高貝茲之前搶救第八顆水晶。當一行拿到水晶後,高貝茲出現並繼續控制凱因帶走了水晶[23]。在得知設計的大船月之鯨可以往返地球和月球後,希德再次加入隊伍。一行人回到地表乘坐月之鯨。
在月球上,隊伍遇到了賢者福索亞,他告訴塞西爾他的父親是月之民[24]。福索亞還解釋道,月之民賽姆斯計畫毀滅藍星的生命,讓月之民移民於此,他利用高貝茲召喚巨大的機器人,巴貝爾巨人[25]。隊伍返回地球後,看到地下和地上的部隊在攻擊巨人,其中包括生還的楊、帕羅姆和波羅姆。在進入巨人內部破壞巨人後,一行人面對著高貝茲和凱因,福索亞消除了賽姆斯對高貝茲的控制,解放了凱因。塞西爾得知高貝茲是他的哥哥[26]。高貝茲和福索亞回月之核心消滅賽姆斯,塞西爾一行也跟了過去。在月之核心,一行看到了高貝茲和福索亞擊敗了賽姆斯。但它很快復活變成了熱賽姆斯[27]。塞西爾和他的夥伴擊敗了熱賽姆斯。戰鬥後福索亞和高貝茲選擇離開地球居住在月球[28]。在尾聲中,主要角色都參加了塞西爾和羅莎的婚宴,他們二人成為了巴倫的新國王與皇后,唯獨凱因在試煉之山頂部,發誓彌補他的罪過。
繼1990年《Final Fantasy III》成功發售後,史克威爾計劃開發兩部Final Fantasy遊戲——一部於FC遊戲機平台,另一部為即將上市的超級任天堂平台,並分別定名《Final Fantasy IV》和《Final Fantasy V》[29]。由於財政和日程表的限制,史克威爾放棄開發該FC遊戲,而繼續開發超級任天堂遊戲,並將其重命名為《Final Fantasy IV》。曾有日本雜誌發布過取消FC遊戲的模擬擷圖,但除此之外幾乎沒有相關資訊了[29]。《Final Fantasy IV》總監坂口博信稱FC遊戲完成了近80%,一些理念重新在超級任天堂使用[30]。
《Final Fantasy IV》總設計師時田貴司在史克威爾的第一個工作是全職雇員。在此之前時田曾想成為一名戲劇演員,但在遊戲的工作中他決定成為一名「偉大的電子遊戲創作者」[31]。《Final Fantasy III》的主設計師田中弘道也曾參與遊戲開發。但田中想創作無縫戰鬥系統,既不使用獨立螢幕也不使用選單操作,自《Final Fantasy IV》不決定向那個方向開發式,他便讓團隊轉向動作角色扮演遊戲《聖劍傳說》的開發[32]。《Final Fantasy IV》的開發團隊總計14人,遊戲完成用了約1年時間[33]。
遊戲總監坂口博信完成了遊戲的初步理念,包括整個劇情以及巴倫皇家空軍的名稱「赤翼」[1][34]。即時戰鬥(ATB)系統由伊藤裕之構思設計,他的靈感來自於觀看一級方程式賽車時,看到賽車以不同速度互相超越。他由此產生每個角色速度值不同的念頭[35][36]。該系統由青木和彥、伊藤和松井聰彥開發[37]。遊戲主設計師時田編寫了劇本,並創作了像素畫[38]。時田稱其壓力很大,若不努力工作這個專案就不會完成。時田稱,《Final Fantasy IV》的設計匯聚了他認為前三作中的精華:《Final Fantasy III》的職業系統,《Final Fantasy II》的故事聚焦,以及第一作中「作為遊戲象徵」的元素頭目[33]。遊戲還參考了《勇者鬥惡龍II》[39]。《Final Fantasy IV》的主題是隨賽希爾「從黑暗走向光明」,聚焦於大量不同角色間的親情與友情,以及「獨自一人的蠻力並非力量」[34]。時田認為《Final Fantasy IV》是系列第一部真正有戲劇性的遊戲[33],也是第一部「角色、劇情有相當深度」的日式角色扮演遊戲[40]。
由於卡匣容量限制,遊戲劇本必須砍為原長的1/4,但時田確保只是去掉「不必要的對話」而非實際劇情元素。隨著從FC到超級任天堂畫質的提升,天野喜孝可以創作比前作更精美的角色設計,從圖像上也已可明顯看出人物特徵。時田認為減少劇本長度可以加快遊戲步調[33][41]。但他也承認故事某些部分「不清晰」,或是「看著沒有深度」,這直到後來的移植與重製版才有改善。由於時間和容量限制,遊戲放棄了一個想法,即在遊戲接近尾聲時的一個迷宮中,各個角色可以提升自己能力;該迷宮後來作為月之遺蹟收錄自Game Boy Advance版遊戲中[33]。
《Final Fantasy IV》的配樂由為系列長期作曲植松伸夫譜寫。植松稱創作過程很很折磨人,如試錯,還需要音訊工作人員在史克威爾總部的睡袋中度過幾晚上。他的唱片解說文中幽默的稱,凌晨1:30寫著「在辦公室,自然的」[42]。配樂廣受好評,評論稱儘管受到媒體限制,但評論依然稱讚其創作質量[4][43]。曲目《愛之主題曲》甚至選入了日本音樂課程的兒童教科書中[44]。植松還在其Final Fantasy音樂會系列中演奏了一些樂曲[45]。
有三張《Final Fantasy IV》音樂專輯在日本發行。第一張,《Final Fantasy IV原聲版》於1991年6月14發行,其中收錄了遊戲的44首曲目。第二張,《Final Fantasy IV 凱爾特之月》於1991年10月24日發行,其中選錄了遊戲中的音樂,並由凱爾特音樂家Máire Breatnach改編與演奏。最後一張,《Final Fantasy IV 鋼琴曲選輯》是由森俊之鋼琴獨奏的編曲專輯,於1992年4月21日發行,這也開創之後Final Fantasy遊戲發行鋼琴選輯的潮流。一些曲目還收錄於史克威爾製作的Final Fantasy合輯中,如黑魔導士的《Final Fantasy聲樂合輯I -祈禱-》。聚焦於電子遊戲音樂改編的Project Majestic Mix也發行了《Final Fantasy IV》的重編音樂,此專輯獨立於史克威爾但經過官方授權[46]。遊戲音樂還選入於日本混音專輯《同人音樂》中,OverClocked ReMix等英語混音網站也使用了遊戲音樂[47]。
因為之前兩部Final Fantasy遊戲當時沒有在北美在地化並發行,因而《Final Fantasy IV》在北美發布時為保持名稱連續性而改名「Final Fantasy II」。該狀況持續到《Final Fantasy VII》在北美發行(後來《Final Fantasy VI》在北美名為「Final Fantasy III」),隨著之後各版本《Final Fantasy II》和《III》的發行,美版遊戲也回歸原標題《Final Fantasy IV》。
英文在地化版《Final Fantasy IV》沿用了劇情、圖像與原聲,但開發者為新玩家而顯著降低了難度[48]。因容量限制,一些角色的描述和情節背景元素被刪除。例如凱恩的背景、與其父親的關係,以及塞姆斯殖民地球計劃的動機都沒在遊戲中出現[49][與來源不符]。此外其他明顯的變化有,去掉了明顯有關猶太-基督宗教內容,以及某些潛在讓人反感的圖形。例如魔法「神聖」改為了「白」(White);所有有關祈禱的內容也都被刪除,敏西迪亞的祈禱之塔改名為祝願之塔(Tower of Wishes)。直接表現死亡的內容也被刪除了,儘管幾個角色在遊戲中仍然顯然死亡[50]。修改翻譯是依照當時任天堂美國的審查政策[51]。
除了原版外,《Final Fantasy IV》還有多個不同的重製版。第一個版本是《Final Fantasy IV簡易版》,在日本超級任天堂平台發行的遊戲修改版,《簡易版》設計的比北美版更為簡單。在該中,武器攻擊力獲得提升,一些飾品和防具的防護效果獲得強化[48]。
PlayStation移植版於1997年3月21日在日本首發。移植版由東星軟體製作,任天堂發行,遊戲由青木和彥擔任設計師兼總監,深谷文明監督,今井明弘製作[52]。該版本除了在《簡易版》上做了調整外,和原版遊戲相同。PlayStation版最顯著的變化是在開場與結局加入全動態動畫,通過按取消鍵加快在迷宮和城鎮的移動速度,以及通過「備忘錄」選項在世界地圖任意處存檔[52]。1999年3月11日,遊戲隨《Final Fantasy合集》(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コレクション)再次於日本PlayStation發行,該合輯其它的遊戲是PlayStation版《Final Fantasy V》和《Final Fantasy VI》[53]。合輯發行了5萬份限量版,其中附隨Final Fantasy主題鬧鐘[54]。
PlayStation移植版後來與《超時空之鑰》打包,於2001年以《Final Fantasy編年史》為名在北美發行;PlayStation版還與《Final Fantasy V》打包,於2002年以《Final Fantasy選集》(Final Fantasy Anthology)為名在歐洲和澳洲發行[55]。英文在地化版使用了新翻譯,但一些翻譯則使用了以前森山薰的翻譯,如「You spoony bard!」被保留下來,並獲愛好者的喜愛[56]。在PlayStation上做了少許改變的WonderSwan Color重製版於2002年3月28日在日本發行。重製版通過加強細節與調整彩色濃淡,改善了角色的圖示與背景[57]。
Game Boy Advance重製版由再次由東星軟體移植,發行名稱為《Final Fantasy IV Advance》。遊戲由任天堂美國於2005年12月12日在北美發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於2005年12月15日在日本發行,任天堂於2006年2月23日在澳洲發行,並於2006年6月2日在歐洲發行。遊戲於日本發行了一個特別版,其中包括限量版Game Boy Micro,以及一個印有賽希爾和凱恩插畫的面板[58]。遊戲較WonderSwan移植版更大的改進了圖像,並在音樂上做了小修改。英文在地化團隊校訂了翻譯,改善了故事流暢度,並恢復了原版缺少的細節情節[48]。原北美版中刪除的內容被重新加入,魔法名改用更接近日文的譯名,如將「Bolt2」改為「Thundara」[50]。遊戲在試煉之山加入了新洞窟,其中藏有五位角色的強力武器防具,此外還有遊戲通關後才能進入的迷宮月之遺蹟[48]。
作為Final Fantasy系列20周年紀念的一環,遊戲以3D畫面重製於任天堂DS平台,並於2007年12月20日在日本發行,2008年7月22日在北美發行,2008年9月5日在歐洲發行[59]。重製版較原作加入了一系列新功能,如配音、小遊戲,並改變了基本遊戲系統。遊戲由Matrix Software開發,團隊是《Final Fantasy III》DS重製版的製作團隊,重製版由原版開發團隊監督:時田貴司擔任執行製作人兼總監,淺野智也擔任製作人,伊藤裕之擔任戰鬥設計師。動畫師金田伊功繪製新過場動畫分鏡。
原版遊戲Wii Virtual Console服務於2009年8月4日在日本發布,2010年3月8日在北美發布,2010年6月11日在PAL區發布[60]。與日本i-mode手機相容的強化移植版於2009年5月發行。其保留了Wonderswan Color於Game Boy Color移植版的特性,但將畫質提升為後來遊戲《月之歸還》的水平,並加入了可在遊戲完成後可以進入的新「附加迷宮」[61]。
遊戲隨《月之歸還》以《Final Fantasy IV 完全收藏輯》為名發行於PlayStation Portable平台。和3D畫面的DS重製版不同,該版本使用了更新的2D圖形。合輯還加入了發生在遊戲和《月之歸還》情節間的新篇章《Final Fantasy IV 插曲》。濱渦正志為遊戲重編了主題曲[62]。遊戲於2011年3月24日在日本發行,2011年4月19日在北美發行,2011年4月21日在歐洲發行,2011年4月28日在澳洲發行[63]。2012年12月18日,PlayStation移植版隨《Final Fantasy 25周年紀念超級包》在日本發行[64]。
2012年12月發布iOS版,2013年6月發布Android版。這兩個版本均移植自任天堂DS版,且增加了「極易」這一難度選項。2014年9月27日,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發行了Microsoft Windows版[65]。
主流評論將《Final Fantasy IV》稱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子遊戲之一,稱其開闢了當今常見遊戲機角色扮演遊戲之特徵,其中包括「RPG之戲劇性概念」[79][80]。評論稱讚了遊戲圖像、系統和配樂[48][79],並稱《Final Fantasy IV》是最早使用複雜情節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一[6][43]。遊戲於1991年一經發行時,《任天堂力量》就稱其為角色扮演遊戲的「傑出新標準」[81]。此外《GamePro》在1992年3月刊中給遊戲打了5/5的滿分[67]。《龍》的評論員桑迪·皮特森評給遊戲「傑出」的等級,稱讚了遊戲音樂、難度以及劇情,稱遊戲和大多數RPG的隊員總是「站在一起,同甘共苦」不同,該遊戲中角色有自己的動機,並經常從隊伍中離開,「甚至背叛」他們。他認為遊戲就像「講述了幻想小說的故事情節」,並將其和《魔戒》與《鐵面人》做了對比,因為「角色往往為自己說話」,他「比其他任何電腦遊戲」都「更依戀」隊伍[78]。
在《任天堂力量》的第100期和200期中,遊戲登上「100個最偉大任天堂遊戲」的第9名和28名[82][83]。在2005年,IGN將遊戲列為史上最佳遊戲的第26名,並成為當時排名最高的Final Fantasy作品;但在2007年,遊戲排名第55,次於《Final Fantasy VI》和《Final Fantasy戰略版》[84][85]。在《Fami通》2006年舉辦的讀者投票中,遊戲排名第6[86]。但英文原版遊戲的糟糕翻譯或質量卻得到了強烈批評[43][48]。
超級任天堂版《Final Fantasy IV》在日本售出144萬份[87]。截至2003年3月31日,SFC版、PlayStation版和WonderSwan Color版累計在全球出貨216萬,其中日本182萬,海外34萬[88]。2007年發售了任天堂DS版,截至2009年3月該版在全球售出110萬份[89]。
PS版合輯《Final Fantasy選集》在1999年售出40萬份,成為當年日本第31暢銷的電子遊戲[90]。週刊《Fami通》專家組的六名評論者給遊戲打了54/60分[54]。Game Boy Advance版《Final Fantasy IV Advance》獲評論者讚揚[67],但一些評論認為遊戲畫面沒有達到當時遊戲良好的質量,特別是相對於《Final Fantasy V》而言[48][91]。評論稱一些愛好者可能挑剔於新翻譯的某些錯誤[79]。任天堂DS版遊戲在視覺、畫面改變以及新對話上都獲稱讚[92][93][94]。遊戲獲IGN2008年電子遊戲獎之最佳任天堂DS RPG提名[95]。
《Final Fantasy IV》的後傳《Final Fantasy IV The After -月之歸還-》設定於原遊戲17年之後。遊戲前兩章於2008年2月在日本NTT DoCoMo FOMA 903i系列手機上發行,並預定於2008年第一季度在au WIN BREW系列手機上發行。遊戲主角為塞西爾於羅莎之子賽歐多亞,前作的多數角色也會登場,一些角色還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遊戲還有一些新角色[96][97]。繼行動電話版發行後,又流出了遊戲在日本以外發行的資訊[98]。在2009年3月25日,任天堂2009年遊戲開發者大會的主題報告上,岩田聰稱將在年內稍後為北美Wii開放《月之歸還》的WiWare服務[99]。前兩章於2009年6月1日在北美發行,2009年6月5日在PAL區發行,其他章節將在幾個月後發行[100][10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