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是指在刑事司法體系中,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培訓、治療和社會支持措施,幫助囚犯改變不良行為模式,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預防重新犯罪的過程。更生的目標是促使囚犯成功融入社會,成為守法公民。受刑人在出獄以後可稱為更生人[1]

歷史

更生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的歐洲,當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僅僅依賴懲罰並不能有效阻止犯罪。隨著心理學社會學犯罪學的發展,更生逐漸成為刑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降低再犯率、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手段。

實施機構

更生計劃通常由監獄管理部門、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專業人員共同執行,涉及心理諮詢師、教育工作者、職業訓練師、社工等多個領域專業人士的協作。

方法

成功的更生也受益於以下條件[2]

  • 確保囚犯不處於威脅健康的惡劣環境中,能獲得醫療服務,並受到保護免受其他形式的嚴重虐待;
  • 能夠維持與外界的聯繫;
  • 學習新技能,以助於他們在出獄後的生活與工作;
  • 明確且詳細的法定規定,澄清適用的保障措施,並規範任何與刑事事項相關的數據記錄的使用和處理。

通常的方法包括:

  • 心理矯治:包括心理諮詢認知行為療法等,旨在糾正囚犯的思維模式和心理障礙。
  • 教育培訓:提供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提升囚犯的文化水平、增強其就業能力。
  • 家庭與社會關係重建:幫助囚犯修復人際關係,建立健康的社會聯繫。
  • 藥物治療:針對有藥物濫用或其他問題的囚犯,提供醫療支持。
  • 精神與宗教輔導:提供精神或宗教指導,幫助囚犯構建健康的人生觀。
  • 社區服務與過渡性住房:協助解決囚犯在出獄後的住宿問題。

1975年首次在印度的監獄中教授為期10天的觀禪課程。此後,觀禪於美國(1997年至今)、英國(1998年)、西班牙(2003年)、以色列(2007年)和愛爾蘭(2015年)監獄中教授。 觀禪旨在減少例如憤怒和攻擊性等負面的心理狀態,並提供通往內心和平的途徑[3][4]

各地情況

挪威

挪威的監獄制度基於正常化原則,重點不是「懲罰」而是「康復」[5]。囚犯可以使用在獄外會有的便利設施,例如私人迷你冰箱,平板電視,私人浴室以及通往室外環境的通道[6][7]。加上囚犯共享的廚房和起居區創造了一種家庭感,不穿傳統的獄服有助於挪威的更生系統[6][7]

香港

懲教署早期稱相關人員為「釋囚」,意指於監獄裡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省,並且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各種技能或者持續進修,從而讓自己在出獄後,能夠重新融入、貢獻社會。2000年2月,懲教署開始用積極意義的「更生人士」取代「釋囚」[8],而且設部門專門協助更生人士[9]

臺灣

法務部矯正署下屬的非營利組織更生保護會主導,提供就業輔導、心理支持、家庭與社會關係重建、經濟援助、法律諮詢等服務。每年11月11日為更生保護節。

批評

更生系統遭受的一些批評:它們可能授權長時間限制自由,以允許進行診斷和治療,這可能導致對個人自由的長時間約束。更生系統可能擴大政府對犯罪者個性的控制,授權政府擁有廣泛的權力。正當程序的擔憂可能源於更生過程中缺乏對被告程序權利的傳統保護。諸如毒品法庭之類的某些更生計劃,因將更多違反治療規定的被告送入監獄,相較於沒有這些計劃時的情況,實際上擴大了刑罰控制的範圍,受到了批評[10]

參考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