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暹緬戰爭(1765年-1767年)(緬甸語:ယိုးဒယား-မြန်မာစစ် (၁၇၆၅–၁၇၆၇)),泰國人稱之為第二次阿瑜陀耶陷落之戰(泰語:สงครามคราวเสียกรุงศรีอยุธยาครั้งที่สอง),指的是暹羅(今泰國)阿瑜陀耶王朝與緬甸貢榜王朝之間發生的第二次戰爭。這場戰爭開始於1765年,以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首都阿瑜陀耶的陷落為終結的標誌。長達四個世紀的阿瑜陀耶王朝自此滅亡。[8]但隨即緬甸為了應付清緬戰爭中的中國清朝軍隊入侵而將大軍撤回,1770年,暹羅將軍鄭昭率軍驅逐了剩餘的緬甸軍隊,建立了新的王朝——吞武里王朝。[9]
暹緬戰爭 (1765年-1767年) | |||||||||
---|---|---|---|---|---|---|---|---|---|
泰緬戰爭的一部分 | |||||||||
緬甸軍隊入侵暹羅的路線: 淺灰色為暹羅 | |||||||||
| |||||||||
參戰方 | |||||||||
緬甸貢榜王朝 | 暹羅阿瑜陀耶王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辛標信 瑪哈·瑙亞塔 內苗·希哈巴迪 | 達信 | ||||||||
參戰單位 | |||||||||
暹羅皇家軍隊 | |||||||||
兵力 | |||||||||
|
最初防禦軍隊:
|
這場戰爭是1759年至1760年兩國戰爭的延續。緬甸的戰爭藉口是暹羅支持緬甸邊境的叛軍,此外緬甸還希望控制德林達依沿岸及其貿易。[10][11] 1765年8月,北緬甸軍隊兩萬入侵暹羅北部;到了10月,三支總數為兩萬人的南緬甸軍隊也入侵暹羅,對其首都阿瑜陀耶展開了鉗形攻勢。1766年1月底,緬甸軍隊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在暹羅的防線面前仍無法協同作戰,直到他們在阿瑜陀耶城下會合以後才得以扭轉。[8][12]
圍攻阿瑜陀耶正處於清軍入侵緬甸的第一回合戰鬥期間。暹羅人認為他們能夠堅持到雨季,而阿瑜陀耶中部平原的季節性氾濫能夠迫使緬甸軍隊撤退。然而緬甸國王辛標信認為清朝的出兵只是小規模的邊境衝突,決定繼續圍城。1766年雨季(6月至10月),戰鬥轉而在氾濫的平原上展開,但暹羅人未能扭轉戰局。[8][12]旱季到來的時候,清朝對緬甸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征討,但辛標信依然拒絕召回大軍。1767年3月,暹羅國王埃甲他希望成為緬甸的朝貢國,但緬甸卻要求他無條件投降。[3] 4月7日,緬甸洗劫了這座饑荒的城市。這是緬甸歷史上第二次攻陷此城,當時緬甸軍隊的暴行為如今的泰緬關係打上了黑色印記。成千上萬名暹羅戰俘被帶往緬甸重新安置。
緬甸對暹羅的佔領是短暫的。1767年11月,清軍大規模入侵緬甸,迫使辛標信將留在暹羅的緬甸大軍撤回。在隨之而來的暹羅內戰裡,鄭昭於1770年中期率軍驅逐了緬甸軍隊,建立吞武里王朝。清軍於1769年第四次征討緬甸後與緬甸軍方首領議和。但中緬兩國都對和約不滿意,故兩國邊境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仍處於緊張局勢。
此後又陷入了新的僵局。緬甸兼併了原來屬於暹羅的下德林達依地區,但未能吞併暹羅,暹羅則支持緬甸東部和南部邊境一帶的叛軍。在此後的幾年裡,辛標信將目光放在了來自清朝的威脅上,未與暹羅重開戰端;直到1775年暹羅支持蘭納人叛亂的時候才再次與暹羅開戰。此後的暹羅統治者更為善戰,他們曾在1775年至1776年以及1785年至1786年的兩場戰爭中擊敗緬甸,並且佔領了蘭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