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

漢傳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四大菩薩之一,華嚴三聖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贤菩萨

普賢菩薩梵語समन्तभद्र羅馬化:Samantabhadra),又稱遍吉菩薩三曼多跋陀羅大行普賢菩薩,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普遍信仰的菩薩,被認為代表諸佛的理德、定德和行德,與文殊所代表的德行相對。[1]在中國大乘佛教中與文殊、觀音、地藏合稱四大菩薩。唐密滇密和日本密教觀點認為普賢菩薩是金剛薩埵的同體異名。[1]

快速預覽 普賢菩薩, 漢名 ...
普賢菩薩
Thumb
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像
漢名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Pinyin: Pǔxián Púsà)
(Jyutping: pou2 jin4 pou4 saat3)
(Southern Min: Phó͘-hiân Phô͘-sat)
梵名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
藏名ཀུན་ཏུ་བཟང་པོ་
Wylie: kun tu bzang po
THL: küntuzangpo
日語普賢菩薩ふげんぼさつ
(romaji: Fugen Bosatsu)
蒙古名үндэсамбуу
Самандабадраа
Хамгаар Сайн
高棉語សមន្តភទ្រ
(sa-mun-ta-phoat)
韓語보현보살
(RR: Bohyeon Bosal)
泰語พระสมันตภัทรโพธิสัตว์
Phra Samantaphat Phothisat
越南語Phổ Hiền Bồ Tát
(Chữ Hán: 普賢菩薩)
佛教主題
關閉

名稱

普賢菩薩梵名為「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或是「viśvabhadra」,音譯為「邲輸跋陀」。[1]嘉祥大師所著《法華論疏》解釋:「三曼多,此云普;跋陀羅,此云賢。」;或如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大智度論》中,將其翻譯為同義的「遍吉」。《華嚴大疏》則說明:「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2]其命號的由來,依據《悲華經》的紀載,是因為普賢菩薩前世為泯圖王子時發宏願,獲得寶藏如來為其取名為「普賢」,並授記將來成佛,佛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起源與發展

在初期的佛教中,並無普賢菩薩,也不是吸納婆羅門教固有的神發展而來。[3]印順法師認為普賢菩薩的和帝釋天持金剛杵、乘坐白象的共同點,反映佛教模擬梵天、帝釋脅侍釋迦牟尼佛,所塑造出文殊、普賢脅侍毘廬遮那佛,以象徵佛的兩種德行。[3]

普賢菩薩的興起反應大乘佛教初期由般若學向華嚴學發展的過程。[4]例如東晉佛陀跋陀羅翻譯的《文殊師利發願經》藉由文殊菩薩發願說明普賢行;隨著華嚴思想的成熟與發展,此部經到唐代由不空改譯為《普賢菩薩行願讚》,且經文中不再出現代表般若學的文殊菩薩。[4]反映普賢信仰的提升,也代表華嚴體系「普賢法門」的建立。[5]

普賢菩薩形象的發展也依循著大乘後期密教化的趨勢。[3]印順法師於佛教史地考論中說「普賢充分的金剛化,成為佛教中心,開創神秘的密教。」[3],密教中與普賢菩薩同體的金剛薩埵,亦即金剛手秘密主[1],被認為隨時為諸佛侍衛,傳承如來的三密以及密教教法。《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儀軌》稱「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6]

造像

Thumb
普賢菩薩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
Thumb
延命普賢菩薩像,現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
Thumb
梵像卷·秘密五普賢,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依《華嚴經.十地品》所述普賢菩薩本體所住處甚深,含藏於法界之中,無法看見。[7]《大智度論》也記載:「遍吉菩薩不可量、不可說,住處不可知;若住,應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可說。」即普賢菩薩本體存在於一切之中。然而《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載》普賢菩薩會以神通力顯現常人能看見的形象。[8][註 1]

普賢菩薩常見的造像為騎乘白象,起源自唐初,依據《陀羅尼集經》等經典。[9]白象常見的具有六根象牙的形象是依照《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註 2]和《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10][註 3]的描述所造,同時白象的七支跓地(四足、尾、鼻及莖共為七支)象徵「七覺分」。[11]

源自華嚴體系的普賢菩薩造像最常見的持物為如意或經書,與文殊分別持拿二者之一[9];普賢也有可能持蓮花、甘露缽或是結說法印[9]和合掌,甚至如大足石刻造像持寶塔[12]

密教體系的普賢菩薩依《秘藏記》和《胎藏界曼荼羅大鈔》的記載,胎藏界中台八葉院的普賢菩薩,頭戴五佛冠,左手持盛托利劍的蓮花,文殊院中普賢菩薩則左手則持上有三鈷杵的蓮花。[1]由於密教普賢菩薩為金剛薩埵之同體異名,所以《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亦記載:「金剛薩埵名普賢時持鈴杵也」;或如《胎曼陀羅大鈔二》記載,普賢以左手金剛拳,右手持五鈷杵的金剛薩埵形象現於胎藏界金剛手院之中。[1]

密教的普賢造像形象多元,敦煌東千佛洞第7窟中依照《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造的普賢菩薩,右手持劍,左手結予願印[13];《陀羅尼集經.文殊師利菩薩法印呪第三》描述修法所用的普賢造像右手執白拂。[14]因普賢菩薩有延命的功德,密教體系還有普賢延命菩薩,流行於日本。[1]普賢延命菩薩有二臂或二十臂的形象,所乘之象,有一身三頭、三身三頭,或四身四頭等類別。[15]:5001除此之外,日本跟大理國,都流傳有金剛薩埵五秘密或稱秘密五普賢的造像。[15]:1142

義理

普賢行願

普賢行是《華嚴經》貫穿全經的主軸,《普賢行願品》中,詳細說明普賢行的理論和實踐方法[16],普賢行具體為「普賢十大願王」,亦稱為「普賢願海」、「普賢行願」等同於藏傳佛教的七支供養。內容包含:

  1. 禮敬諸佛:
  2. 稱讚如來
  3. 廣修供養
  4. 懺悔業障
  5. 隨喜功德
  6. 請轉法輪
  7. 請佛住世
  8. 常隨佛學
  9. 恆順眾生
  10. 普皆迴向[16]

並詳細描述此十願如何執行。

普賢行是一切菩薩行的根本,所有菩薩都依照普賢菩薩的德行修行,於《佛說無量壽經》中言:「此賢劫中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澄觀於《大華嚴經略策》中稱:「此行願一品,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16]

淨土思想

《普賢行願品》被列為淨土五經之一,為淨土宗重要經典。[1]此經為四十卷《華嚴經》的第四十卷。在四十卷《華嚴經》中善財童子詢問吉祥雲比丘如何行普賢行,吉祥雲比丘便傳授其念佛法門[4];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描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依歸,「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4],即受持、讀誦、書寫、宣說十大願王即可以投生極樂世界。

在敦煌疑偽經《普賢菩薩說證明經》中記載:「自欲命終之時,普賢菩薩迎其精神不墮八難,得生東方阿閦佛國。」[17]

法華三昧

《法華經》中提及的「法華三昧」,最早於鳩摩羅什翻譯的《思惟略要法》中被具體化為觀照《法華經》諸法實相之理的「法華三昧觀法」,此觀想法是以二十一日正憶念《法華經》與觀想釋迦佛和多寶佛的方式修行的禪法。[18]其後慧思禪師著《法華經安樂行義》建立「法華三昧」二種修行方法的理論;智顗則推廣依據《法華經》與《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撰寫的《法華三昧懺儀》,更加入《法華經》中無提及的「六根懺悔」。[18]

依《法華三昧懺儀》所產生的「法華懺」,後來發展成天台宗重要之法儀。[15]:3408天台宗將其列為四種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15]:3396行此懺法,需要潔淨道場與身體、禮拜勸請諸佛、懺悔六根之罪、行道、誦法華經、行觀法,為期二十一天。[15]:3408日本各地普遍設置以普賢菩薩為本尊,修法華懺的法華三昧堂。天台宗多將之與常行三昧堂並設,以迴廊連接,俗稱擔堂。[15]:3397

依照《法華經》所述,受持、讀誦《法華經》可以獲得普賢菩薩乘象守護、教導,見普賢菩薩色身,得到三昧及陀羅尼[18];命終時,可得「千佛授手」,「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普賢菩薩於《法華經》最末品出現為「守護主」,象徵著學習法門應效法普賢。[18]

經典

漢傳佛教

中國

在中國,四川峨嵋山被認為是普賢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日本

日本天台宗非常重視法華三昧懺法;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為除障延命所修的「普賢延命法」,同時與「安鎮法」、「熾盛光法」、「七佛藥師法」並稱台密特重的「四箇大法」。[15]

藏傳佛教

參考資料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