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世城(英語:Ecumenopolis[1])是一個假想的全球規模的城市的概念。該詞由希臘城市規劃師康斯坦丁諾斯·道薩迪亞斯於1967年提出,它所代表的觀念是未來的城市地區和大都市帶最終將融合,並且隨著當前城市化、人口增長、交通運輸的發展,世界上將會出現一個連續的城市和社會網絡。[2]根據道薩迪亞斯的說法,普世城將會是人居單位的第15級,即最高級別。[3]這個概念早在1942年科幻小說中就已經存在,例如基地系列中的川陀(Trantor)。[4]最初面世時,道薩迪亞斯的普世城概念被認為「更像是科學幻想」,但在今天,地理研究人員Pavle Stamenovic、Dunja Predic和Davor Eres認為這一理念「驚人地中肯」,特別是在全球化和歐洲化的影響下。
道薩迪亞斯還根據當時城市發展的傳統和趨勢作出了一系列預測,他首先提出了一個歐洲大陸城(eperopolis),它將以倫敦、巴黎、萊茵-魯爾和阿姆斯特丹之間的區域為基礎。[5] 2008年,時代雜誌將紐約、倫敦和香港連接起來,創造了「紐倫港」一詞,作為美洲、歐非和亞太地區的大陸城。[6]
該術語出現前,類似的概念就已有人探討過。美國宗教領袖托馬斯·哈利斯(Thomas Lake Harris,1823-1906)在他的詩歌中提到了城市星球,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則以城市星球川陀(Trantor)作為他某些小說的創作背景。在科幻小說中,全球城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並藉助1999年《星際大戰》宇宙中的科洛桑(Coruscant)星球獲得普及。電子遊戲《群星》對此概念進行了探索,玩家可以選擇將星球建設成理想城世界,整合星球的所有住房以及崗位,但代價是無法獲得星球的自然資源。威廉·吉布森的前三部小說也被稱為「蔓生都會三部曲」,「蔓生都會」是波士頓-亞特蘭大都會軸(Boston-Atlanta Metropolitan Axis,BAMA)的通稱,小說的一些事件在其中發生。 BAMA實質上是一個延伸到美國東海岸的巨大城市,包括波士頓、紐約、紐瓦克、華盛頓特區、巴爾的摩、里奇蒙和亞特蘭大的組合大都市。桌面戰爭遊戲《戰錘40000》的核心設定是近未來的地球,其中它被稱為「神聖泰拉(Holy Terra)」,在公元31,000年左右的某個時候轉變成一個巨大的哥德式風格的巨大城市。在虛構的未來歷史時代,遊戲的發行時間為公元40,000年(以前),泰拉是星際超級大國的「王座世界」或首都,被稱為「人類帝國」。在萬智牌中,拉尼卡是一個巨大城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