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斷言兩個表達式相等的數學陳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數學中,方程式(equation)或等式,是兩個表達式以等號結合這樣的形式。
方程式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恆等式(identity)跟數學公式(formula),未知數可以是其定義域內的任意值,等號依然成立;另一種是特定條件方程式(conditional equation),用來求解未知數的值,通常解為特定幾個數值,而不是未知數定義域的所有數值。
數學公式在給定應變數時,自變數的解有特定數值,此時從數學公式變為特定條件方程式。
例如以下是特定條件方程式:
其中的為未知數。以及都是數學表達式,並且以等號連接。
如果把數學當作語言,那麼方程式可以為人們提供一些用來描述他們所感興趣的物件的語法,它可以把未知的元素包含到陳述句當中(比如用「相等」這個詞來構成的陳述句),因此如果人們對某些未知的元素感興趣,但是用數學語言去精確地表達那些確定未知元素的條件時需要用到未知元素本身,這時人們就常常用方程式來描述那些條件,並且形成這樣一個問題:能使這些條件滿足的元素是什麼?在某個集合內,能使方程式中所描述的條件被滿足的元素稱為方程式在這個集合中的解(比如代入某個數到含未知數的等式,使等式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
求出方程式的解或說明方程式無解這一過程叫做「方程式求解」。可以用方程式的解的存在狀況為方程式分類,例如,恆等式即恆成立的方程式,例如,在所指定的某個集合(比如複數集)中的全部元素都是它的解;矛盾式即矛盾的方程式,如,在所指定的某個集合(比如複數集)中沒有元素滿足這個等式。
方程一詞出現在中國早期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中[2],其「卷第八」即名「方程」。卷第八(一)爲: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斗。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
答曰: 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 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之一, 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方程術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斗,於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盡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盡者,上為法,下為實。實即下禾之實。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實,而除下禾之實。余如中禾秉數而一,即中禾之實。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實,而除下禾、中禾之實。余如上禾秉數而一,即上禾之實。實皆如法,各得一斗。
翻成白話即為:
現在這裡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斗;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斗。問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
其「方程術」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即為:
《九章算術》採用直除法即以一行首項係數乘另一行再對減消去來解方程式。
若設可打出黍的斗數分別為1捆上等黍斗、1捆中等黍斗、1捆下等黍斗,可列方程組如下:
解得
由此可知,此時的「方程」指的是包含多個未知量的聯立一次方程組,即現在的線性方程組(直線方程式)。
到了魏晉時期,大數學家劉徽注《九章算術》時,給這種「方程」下的定義是:
程,課程也。群物總雜,各列有數,總言其實,令每行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數程之。並列為行,故謂之方程式。
這裡所謂的「課程」指的是按不同物品的數量關係列出的式子。「實」就是式中的常數項。「令每行為率」,就是由一個條件列一行式子,橫列代表一個未知量。「如物數程之」,就是有幾個未知數就必須列出幾個等式。「方」的本義是並,將兩條船並起來,船頭拴在一起,謂之方。故而列出的一系列式子稱「方程式」。
方程式常用來表示一些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之間的關係,前者稱為已知數,後者稱為未知數。一般表示未知數的符號會用英文字母最後的幾個,如等,而已知數若以符號表示時,會用英文字母前面的幾個,如等。將未知數用已知數來表示的過程稱為解方程式。若方程式只有一個未知數,使方程式成立的未知數數值稱為方程式的根或是解。方程組是由幾個方程式所組成,其中也有數個未知數,此時方程式的解是一組未知數的值,使得所有方程式均成立。
若方程式的解可以由有限次常見運算的組合,這種解稱為解析解,較複雜的方程式不一定可以找出解析解,或解析解根本不存在,但仍可以利用數值分析的方式解方程式,此時得到的解稱為數值解。
天平的兩邊對應方程式等號的兩側,可以放不同的表示式數值。若天平兩側平衡,表示等號兩側的數值相等。若天平兩側不平衡,此情形可以用不等式表示。
在圖示中,,和都表示不同的量(例如實數),方程式兩側同加一數對應在天平兩側加等重重物,同減一數對應在天平兩側移去等重重物,只要等式成立,就表示二側的數值相等。
方程組也稱為聯合方程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程式,一般也會有多個未知數。方程組的解是指一組未知數的值可以使這幾個方程式同時成立。例如以下的系統
有唯一解。
方程式可以依其中用到的運算及未知數的條件加以分類,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種類:
整式方程式與分式方程式統稱「有理方程式」。
有理方程式與無理方程式統稱「代數方程式」。
整式方程式為等式兩邊均為多項式的方程式,若以表示多項式,則以下的方程式即為整式方程式:
多項式的零點即為代數方程式的解,整式方程式還可以依多項式的次數細分為一次方程式、二次方程式等。 四次方程式及次數較低的一元整式方程式,其所有根都可以用多項式係數的有限次的四則運算及開方來表示。為了解決高次方程式的根能否用上述方式表示,引進伽羅瓦理論,也證明五次方程式及更高次的方程式無法用公式求解,這也是19世紀代數學的重大發現。
數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現都和一元整式方程式有關,例如邊長為1的正方數,其對角線為無理數,也就是二次方程式的解。而在三次方程式的一個解可用以下公式求得
函數方程式是指未知量為一函數的方程式。常見的是方程式中出現函數導數的微分方程式,微分方程式在物理學中有許多的應用,微分方程式又可以分為常微分方程式及偏微分方程式。
微分方程式及差分方程式的解,可以分為一般解(general solution)及奇解(singular solution)二種:
例如以下的克萊羅方程式
其一般解為
而其奇解為
不定方程式是不止有一個解的方程式或方程組,例如有無限多組解,就是一種簡單的不定方程式。
若不定方程式中有多個未知數,有時其解可以用參數方程式來表示。例如上式的解可以表示為以下的 參數方程式:
丟番圖方程式屬於不定方程式,是變數僅容許是整數的整數係數多項式等式;即形式如 的等式,並且其中所有的、和均是整數,若其中能找到一組整數解者則稱之有整數解。
丟番圖問題一般可以有數條等式,其數目比未知數的數目少;丟番圖問題要求找出對所有等式都成立的整數組合。用另一種語言來說,丟番圖問題定義代數曲綫或者代數曲面,或更爲一般的幾何形,要求找出其中的柵格點。對丟番圖問題的數學研究稱為丟番圖分析。綫性丟番圖方程式爲綫性整數係數多項式等式,即此多項式爲次數爲0或1的單項式的和。
丟番圖方程式的名字來源於3世紀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城的丟番圖[6],他曾對這些方程式進行研究,並且是第一個將符號引入代數的數學家。
關於丟番圖方程式的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二十世紀數學一個很重要的發展。丟番圖方程式的例子有貝祖等式、畢氏定理的整數解、四平方和定理和費馬最後定理等。
對一方程式進行以下的處理,處理後的方程式和原方程式會有相同的解:
上述的性質1至4,表示在抽象代數中,方程式是體的一種同餘關係。
最常見可進行上述運算的數體是實數,不過若方程式的數體是自然數,則不能進行減法及除法的運算,因為會產生負數或非整數等不是自然數的數。若方程式的數體是整數,則不能進行除法的運算,但可以進行減法的運算。
若一不是單射函數的函數套用在等式兩側,原方程式的解也是新方程式的解,但新方程式的解會比原方程式多(即增根),新方程式的用處較少,上述性質1、2和4是單射函數,性質3在不乘以0時也符合單射函數的條件,一些廣義的乘積(如內積)就不是單射函數。
上述性質可以用在代數方程式的求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