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宗岱(1911年6月18日—1991年11月28日),浙江省金華縣人。中國水利學家,中國泥沙科學的創始人之一。[1][2][3]
1935年,方宗岱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並獲學士學位,後又被該校錄取為研究生,1937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方宗岱是國立武漢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研究生。1939年至1942年,在中央水工實驗所任職。1942年後,在甘肅林牧公司任職,從事開發大西北的水利規劃設計。1946年,參加國際治黃考察團。1946年至1949年,先後在全國水力發電總處、水利部防洪司從事規劃工作。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上海,方宗岱作為專家,在華東水利部從事水利規劃工作。1954年,負責水利科學研究院的籌備,擔任籌備處副主任。1956年起,任河渠研究所(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的主要負責人,曾當選為北京市第三屆人大代表。[1][3]
方宗岱為中國泥沙科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1950年代黃河三門峽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方宗岱便正確指出在三門峽修建高壩大庫對關中平原可能造成危害,為此建議將泄水建築物的12個深孔的進口高程降低20米,為蘇聯設計部門採納。後來,在三門峽工程的改建過程中,方宗岱力主將12個施工導流底孔全部打開。[1]
方宗岱對中國的水利水電領域的泥沙問題提出過不少建議,其中許多都是有關黃河治理問題。方宗岱還進行了開拓性研究,發表了《論非牛頓體治理黃河的科學機理和生產實踐》、《泥沙處理是水利工程成敗的關鍵》、《從長江洪災成因分析論防洪對策》等數十篇學術論著。方宗岱提出的利用小浪底水庫高含沙調沙放淤、清水下泄的設想,為研究解決黃河泥沙問題開拓了新領域。[1]
方宗岱是知名的反對三峽工程上馬的代表人物。1987年11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論三峽工程的宏觀決策》一書,其中收入了全國政協委員在水利電力部三峽論證領導小組第三次和第四次(擴大)會議上的發言,以及李銳、孫越崎、千家駒、林華、陸欽侃、汪受衷、方宗岱等人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該書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作序,集中了三峽工程「反上派」的聲音。[4][5]
1980年代,方宗岱參加三峽工程專題論證,成為防洪論證組專家。在當時的論證中,按照專業,方宗岱本應進入泥沙組,卻被安排在防洪組,但方宗岱仍將意見集中在泥沙問題,提出「三峽是細沙、粗沙和卵石膠結在一起,很難沖排。」1988年3月20日,防洪組專家方宗岱給中央領導人的一封信中寫道,「葛洲壩的興建,原以發電為主,周總理審閱報告時,認為不對,應改為航運第一。李先念同志插話說:『若葛洲壩發生川江礙航,是要拆壩的。』」[6]方宗岱是拒絕在最後的論證結論上簽字的九位專家之一。[7][8]未在最後論證結論上簽字者有:[6]
1991年,方宗岱逝世。[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