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凱因斯學派
經濟學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興凱因斯學派(英語:new Keynesian economics),又稱新凱因斯主義[1][2],是產生於20世紀70、80年代並至今仍在發展一個總體經濟學理論,相對於傳統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和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只進行「價格剛性假設」下的分析,它把「價格為什麼是剛性的」也作為分析對象引進了總體經濟分析領域。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是新凱因斯學派的後繼者,與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形成競爭關係。
起源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象,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由於無法解釋該現象受到了懷疑,小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巴羅、米爾頓·傅利曼等人提出了第二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英語:New classical economics)對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發出挑戰[3],針對該挑戰,勞倫斯·鮑爾、N.格里高利·曼昆、戴維·羅默、奧利維爾·布蘭查德、喬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倫、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展出了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4]。
內容
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的主要特色是基於工資粘性和價格粘性展開分析[5],它假設名目工資和產品價格是可以調整的,但是調整速度十分緩慢,另外,它採用了第二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英語: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分析框架。
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與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的區別體現在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更尋求個體基礎。在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中,原先事先假定了的東西被得到了更多的微觀深化,使得邏輯更加完整。
與新興古典經濟學派的關係
新興凱因斯學派雖然與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存在競爭關係,但目前兩者的發展趨勢卻在朝著難以辨別的方向邁進。由於大家有了建立在個體基礎上進行政策爭論的前提,使得以前不能討論的問題變得可能。新興古典經濟學派承認了市場的失敗,而新興凱因斯學派也承認了市場調節的重要性。由此,爭論由學派之爭,轉變為互相承認、互相切磋,隨之政策爭論更向細部延伸。在很多問題上,如果不加以強調,已經很難辨認哪些是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哪些是新興凱因斯學派。[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