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加坡-以色列關係是以色列和新加坡之間的外交關係。兩國關係一直以來都非常地友好,兩國之間還有著極為密切的特殊盟友關係。[1]具體地說,尤其是兩國之間所享有的廣泛而低調的安全合作,以色列和新加坡的軍工企業幾乎是共同發展,兩國之間並有大量的軍事貿易。[2][3]雖然兩國關係緊密,不過在中東以巴問題上,新加坡則會斟酌重視各方的需求[4][5]。當然在一般的領域,尤其都是重視高等教育的家庭育兒習俗,兩國又是擅長高科技、信息技術與工業附加值的開放經濟體,也有很多促成合作的動機[6][7]。
兩國於1969年5月建立了外交關係。[8]以色列同年過去設了大使館。新加坡位於特拉維夫雖有大使,但常駐大使居所仍然一直稱作名譽領事館,直到2022年新加坡外交部真正地成立了新加坡駐以色列大使館。[9]
1965年8月新加坡政府被逐出馬來西亞後,由於與穆斯林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緣故,新加坡與以色列關係很快升溫,很好地建立了全面外交聯系,之後,新加坡伸手向以色列求援的時候,很快地以色列也便同意遞出橄欖枝支持,回覆全力幫助新加坡建國,並仿效以色列國防軍建立了新加坡武裝部隊,包括搬運其整套國民服役計劃。[10]然而各方面太過相像,也被比喻為亞洲以色列,在接下來的30年裡各方都需要比較謹慎,為了互相避免招致周遭伊斯蘭國家的異樣眼光,這使新加坡考慮暫時與以色列保持隱匿的關係。[11]從1966年起,以色列派遣雅各布·「傑克」·埃拉札里上校為首的軍事顧問團,以墨西哥人的偽裝,偷偷幫助新加坡建軍和練兵。[12]
以色列還向新加坡提供了包括坦克和飛彈在內的軍事裝備,但是由於眾所周知地兩國都是被穆斯林軍隊包圍的小政權,並且互相與東西半球兩個主要超級大國有著豐富傳承聯繫,克制戰略水運航線等,在各種政經局勢方面以新之間令人驚訝的高度相似性[13][14],軍售必須處理起來相對低調,事實上,李光耀本人甚至也認可把新加坡比喻為「穆斯林海洋中的以色列」等政治言論,而鄰國倒也常見如此批判,不斷聲稱新國是東南亞的以色列。[15][16]1968年,以色列在新加坡設立了貿易辦事處,並於1968年升級為大使館。[17]
1986年4月,新加坡外交部長丹那巴蘭訪問以色列。作為回報,以色列總統哈伊姆·赫爾佐格於1986年11月18日至19日訪問了新加坡。赫爾佐格的訪問引發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政府的憤怒抗議。儘管發生了這一事件,新加坡與以色列的貿易關係繼續擴大。到1991年,以色列同新加坡的貿易總額為7900萬美元的出口和4300萬美元的進口。據雅各布·阿達比說,新加坡試圖在阿以衝突中樹立公正的形象。在與以色列保持國防和經濟關係的同時,新加坡通過了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以平衡與穆斯林鄰國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17]
2017年2月,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和妻子薩拉訪問了新加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待了他。在訪問期間,李顯龍總理發表講話,支持以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與1986年的國事訪問不同,內塔尼亞胡的出席並沒有引起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反對。[18]內塔尼亞胡還會見了新加坡猶太社區成員,並參觀了馬海阿貝猶太廟。[19]
2022年,新加坡政府表示將在以色列境內設立常駐大使館。[20]並於同年設館啟用,標誌兩國關係更上一層,不過在以哈衝突期間,國內的穆斯林的聲量也多少有些憂慮,故以色列雖然是新加坡的重要夥伴,但新加坡方面也仍有試圖調解族群關係的中立原則。[21][22]
2005年,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訪問以色列並與以色列總理艾里爾·夏隆會晤期間,兩國簽署了一項協議,以緩解兩國間的商品和投資流動。[23]2017年2月,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成為30年來首位訪問新加坡的以色列政府首腦。[24]
新加坡是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關於「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地位」的第67/19號決議中給予巴勒斯坦非成員觀察員國地位的41個棄權國家之一,引發了爭議。新加坡國務部長馬薩戈斯·祖爾基夫里在解釋新加坡投棄權票的原因時表示,新加坡認為「只有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242號決議的談判解決方案,才能為可行、長期的解決方案提供基礎」,「雙方擁有合法權利,共同承擔責任,必須做好妥協的準備,以實現持久和平的更大利益」[25]。
兩國均是地理上掌握重要歐亞水道(麻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又熱衷於經商致富的高所得已開發國家,還有重視子女教育與家庭孝道傳統文化,而且同以外來多元移民為主體的社會。加上民族受到歷史上都多少受過排斥,這樣的同樣境遇,加上飲食文化也奇特地融合,新加坡與以色列往往互相被鄰國稱叫華人就是東南亞版的猶太人等,漸漸成為一種公認的感受[28][29]。新加坡-以色列商會於1990年成立。[30]
以色列駐新加坡大使館和IE Singapore的數據顯示,2013年,新加坡與以色列的貿易總額為19.56億新元,較2012年增長24.6%。新加坡是以色列的淨進口國,以色列向新加坡出口的主要是電氣設備,而新加坡向以色列出口的主要是機械和計算機設備。[31]
1968年1月,在外交關係建立之前,新加坡達成協議從以色列購買72輛AMX-13坦克。[12]到1980年代,新加坡已經獲得了超過350輛這種坦克。
在20世紀60年代末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形成時期,新加坡向經驗豐富的軍隊尋求建議和諮詢,以便在獨立後形成可信的軍事力量。以色列作出了回應,提供了理論和培訓發展。由於同樣是在一個穆斯林占主導地位的地區的敏感性,新加坡保持了低調的合作。[32]
多年來,以色列繼續在一系列軍事問題上為新加坡提供建議,從夜間行動到航空心理學。兩國的國防和情報機構進行例行的信息交換,少數國防軍軍官在國防部任職。[33]2012年,據報道,新加坡表示有興趣購買幾個鐵穹防禦系統單位,[34]四年後交易達成。如今,兩國擁有許多相同的武器平台,包括預警機、反坦克和防空飛彈、飛機和監視技術。[35]海洋系統方面也不少合作,新加坡6艘可畏級巡防艦採用以色列航太工業、新加坡新科工程合作研製的「藍矛」(Blue Spear)飛彈[36],在空中系統方面尤其如此。因此,以色列和新加坡空軍的主要飛機類型幾乎完全相同,兩國都在操作F-15E、F-16、F-35、G550預警機、C-130大力神、AH64阿帕奇和M-346高級教練機。他們也操作類似的潛艇。
新加坡政府對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平民發射火箭表示關注。2009年1月,新加坡外交部在談到加沙戰爭時說,「這是一個極其令人不安的事態發展」,「它只會加劇已經嚴重的人道主義局勢。」停火後,新加坡外交部稱這是一個「積極的進展」,但仍「深切關注加沙的人道主義局勢,並敦促各方採取緊急措施解決這一局勢」[37]。
2014年7月,新加坡外交部也就最近三名以色列青少年在約旦河西岸被謀殺一事發表了聲明。聲明稱:「新加坡強烈譴責2014年6月12日被綁架的三名以色列青少年被殺害的事件。我們向受害者家屬和以色列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必須迅速將犯下這種令人髮指罪行的人繩之以法」。[38]
在2014年的以加衝突中,新加坡外交部長尚穆加姆說,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故意利用平民作為肉盾」,應該對2014年7月15日埃及提出的停火提議負責。[39]在對議會發表的同一次講話中,他還說,哈馬斯一直在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一度發射了超過2000枚飛彈,這促使以色列開始摧毀這些火箭彈發射場、走私隧道和彈藥儲備,以防止以色列平民受到襲擊。[40]2022年,在加薩戰爭中也同樣如此,盡量以比較中立的姿態表態,這使得新加坡得以與各方都維持基本的友善氣氛[4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