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利努斯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德利努斯環形山(Vendelinus)是月球正面位於豐富海東側的一座古老大隕坑,約形成於前酒海紀代[1],其名稱是1651年由喬瓦尼·巴蒂斯塔·里喬利取自佛蘭芒天文學家戈德弗羅伊·文德林(Godefroy Wendelin,1580年-1667年)[2],1935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3]。
描述


該環形山最鄰近,也是最大的是北面的朗倫環形山;往東北靠近巴克拉隕石坑和卡普坦隕石坑;巴爾末環形山坐落在它的東南;而巨大的培特威物斯環形山及羅特斯勒環形山則橫亙在它的西南偏南方。文德利努斯環形山的東面則是直徑909公里的豐富海[4]。該隕坑的中心直徑141.21公里[5],深度2.96公里[6]。
文德利努斯環形山已嚴重磨損,環坑壁坐落著多座較大的撞擊坑,使得只有在太陽斜照下才能看清到它。其不規則的邊緣有多處被所覆蓋的隕坑打破,最醒目的是坐落在東北壁上的拉梅環形山,而西北壁上也重疊著更小的洛澤隕石坑,東南側坑壁則橫跨著霍頓隕石坑。環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600米[1],內部容積約有20000立方千米[1]。
碗狀的坑底十分平坦,表面覆蓋了一層幽暗的玄武岩熔岩(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威廉·韋布指出,在滿月時可看到該環形山坑底的一塊暗斑)。坑內沒有中央峰,但散布了多座不同尺寸的撞擊坑,其中的一些是來自朗倫環形山的次生坑。拉梅環形山的外側壁構成了它隆起的東北坑底。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文德利努斯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文德利努斯 | 月面坐標 | 直徑, 公里 |
---|---|---|
D | 19.05°S 58.24°E | 10 |
E | 18.08°S 61.02°E | 20 |
F | 18.49°S 64.92°E | 32 |
H | 15.30°S 61.50°E | 8 |
K | 13.82°S 62.44°E | 9 |
L | 17.56°S 61.79°E | 17 |
N | 16.82°S 65.87°E | 17 |
P | 17.56°S 66.33°E | 16 |
S | 15.40°S 57.98°E | 6 |
T | 13.49°S 62.80°E | 6 |
U | 15.91°S 58.73°E | 5 |
V | 15.55°S 55.92°E | 6 |
W | 14.59°S 58.70°E | 5 |
Y | 17.58°S 62.24°E | 11 |
Z | 17.20°S 62.41°E | 7 |
參考文獻
其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