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黑暗時代(英語:Digital dark age)是指歷史上儲存的數位文件在未來可能難以讀取,甚至無法讀取的情況。原因是現存的數位文件和多媒體所採用的資料格式由於過於陳舊而被棄用,或者無法辨識。數位黑暗時代這一命名來自「希臘黑暗時代」,後者指古希臘歷史上一段缺乏書面記錄的時期。

簡介

該術語最早在1997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的會議上被提出。[1] 之後1998年舉辦的「時間和位元」會議上也討論了這一問題。[2][3]

該問題所影響的範圍不僅限於文字文件,還包括相片影片音訊等各種形式的數位文件。

數位黑暗時代的起因之一是硬體問題。儲存數位文件的物理媒介需要特定的硬體才能讀取,但一種特定的硬體在數位文件建立後的幾十年內就將不再使用。一個常見的例子是5.25英寸軟碟,現代的電腦已經不再配備能讀取這種軟碟的軟碟機。

數位黑暗時代的另一個起因是過時的檔案格式。由於缺乏必要的軟體,很難從儲存的檔案中讀取數位文件內容。特別是當使用了專有格式時問題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無法重新開發出用於讀取檔案的軟體。

一個著名的實際例子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早期的空間探測記錄,這些記錄遭受了數位黑暗時代問題的困擾。在十幾年的時間裡,維京1號的火星登陸資料都儲存在磁帶上,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後來的分析表明,這些資料是採用一種未知的格式儲存的,而當初的程式設計師都已經去世或離開了NASA。最終,歷經數月時間的努力,通過對資料格式進行猜測以及檢查資料記錄儀的工作原理,這些資料中儲存的圖像被提取了出來。[4]

另一個例子是BBC末日審判專案英語BBC Domesday Project,為了紀念末日審判書發布900周年,BBC製作了一份現代版的末日審判書。然而原版的末日審判書在今天仍然能夠閱讀,但現代版末日審判書僅僅在15年後就遇到了麻煩,因為能夠讀取那種光碟的電腦和光碟機越來越罕見。因此在2002年,CAMiLEON專案開發了名為DomesEm的類比程式,能夠在現代電腦上類比末日審判專案,從而讀取光碟上的資訊。[5]

資料加密也是引起數位黑暗時代問題的一個因素。在資料加密方法中,資料解密過程被故意設計為盡可能混亂,以增加資料破解的難度。歷史上儲存下來的加密資料儘管很少,但已有很多例子證明了這一點,即讀取加密資料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份由機器生成的簡短的潛艇戰術資訊,在60多年後的破解過程卻動用了一個分散式計算專案。[6]而且,由於出版商們對數位版權管理的推動,現代的加密技術正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數位文件和多媒體中。加密技術的廣泛使用使一些傳統的文獻復原方法變的無效,如果一份數位文件在將來被當做重要文獻,那時將很難從僅剩的幾份加密資料中恢復出文件。

預防

微軟公司和美國國家檔案館於2007年啟動了一項合作,以預防數位黑暗時代並「解開數百萬不可讀的電腦檔案」。具體措施包括將檔案從專有格式轉存為公開的Open XML格式。[7][8][9]

網際網路檔案館聲明,預防數位黑暗時代是他們的目標之一。[10]

另一種預防措施是開放原始碼,將讀寫某特定檔案格式的原始碼開放。2007年,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資訊長表示,「我們歡迎開源軟體,因為開源使我們的生活更簡單。」[1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