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发起的要求抗战的救亡图存爱国运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抗日救亡運動又稱抗日民主運動[1]是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後,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籲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出兵抗日的社會運動。[2]又被定性為愛國民主運動。[3]
1927年,大日本帝國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會議提出「把滿洲從中華民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於日本勢力之下」的戰爭方針。[4][5]
1931年9月18日夜晚,大日本帝國關東軍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軌道,並且嫁禍給中華民國守軍,炮轟東北軍據地,武力奪取瀋陽,製造了「九·一八事變」。[4][5]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中國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共同發表了《為日本強占東三省宣言》[4][5];9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作出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4][5];9月30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各文件強烈譴責了大日本帝國的侵略罪行,同時作出了「發動群眾鬥爭」的戰略決策。[4][5]
1931年,馬占山脫離東北軍,成立了義勇軍,全稱「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4][5]從1931年11月4日到1932年,先後發動戰役四十餘次,對吉林市、瀋陽市、長春市和哈爾濱市等重大交通樞紐進行了猛烈攻擊。[4][5]被譽為「孤軍禦寇,忠勇堪稱,為民國增光」。[4][5]
1932年,中國共產黨大批幹部和士兵前往東北省,組織抗日游擊隊。[4][5]
1933年,中國國民黨馮玉祥同中國共產黨吉鴻昌組織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並且把日軍趕出了察哈爾省。[6][7][8][4][5]
1935年,大日本帝國為攻占華北而製造了「華北事變」。[4][5]
1935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瓦窯堡會議」,發表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4][5]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數千人舉行遊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反對華北自治」,歷史稱為「一二·九運動」。[4]「一二·九運動」標誌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4][5]
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抗日游擊隊組織成為「抗日聯軍」,抗日聯軍主要負責人為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4][5]
1937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組織成立了「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發表了《國共合作宣言》,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結束,而全面抗日戰爭也正式開始。[4][5]
抗日救亡運動是全面抗日戰爭的前奏,它喚醒了中華大地上麻木和沉睡中的人民,農民、工人、學生、資產階級,一切不同職業和不同身份的人群都意識到了民族危亡的危機,使得中華大地上的人民空前的團結起來,進行抗日行動。[4][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