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澤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承澤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海淀鎮掛甲屯村,是一座清代皇家園林,現屬於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使用。[1][2][3]
歷史
承澤園位於海淀區掛甲屯,南鄰暢春園,東接蔚秀園,是北京西郊皇家園林中保存較為完整者之一。從頤和園路東口沿著萬泉河往南走,西側可見承澤園。[1]
承澤園的始建年代不詳。1990年代起,有些文獻認為承澤園、吳家花園的前身是建於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的自得園,由雍正帝賜給其十七弟果親王允禮。經過考證,此說法有誤。自得園緊靠圓明園西南側,即今中共中央黨校南院處,而非圓明園正南方遠處的承澤園、吳家花園一帶。[4][5]
清朝道光中期以前,承澤園一直被稱作「承暉園」。道光二十五年四月(1845年),道光帝將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下嫁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景壽。同年,道光帝將承暉園賜給壽恩固倫公主。此後,承暉園更名「承澤園」。壽恩固倫公主是道光帝第六女,故當時承澤園又俗稱「六公主園」。壽恩固倫公主生於道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1830年),母親是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十分喜愛這個女兒,曾在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八月二十八日兩次駕臨承澤園,看望女兒。[1]
咸豐九年(1859年),壽恩固倫公主逝世,咸豐帝讓額駙景壽仍可以住在園子和公主府中,[6]直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景壽逝世才收回。光緒二十年(1894年),承澤園又被賜給慶親王奕劻。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劫掠圓明園,周圍園林也遭破壞,唯承澤園倖免。奕劻逝世後,承澤園被張伯駒購得。1953年,張伯駒將承澤園出售給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校園的組成部分。[1]
1998年,廖宗明先生捐款、北京大學工程辦公室設計、承德山莊古建裝飾公司施工,修繕承澤園西所,以作為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的教學科研及辦公場所。[2]
1992年,北京市海淀區將承澤園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承澤園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
建築
史料記載,承澤園位於掛甲屯與暢春園之間,占地面積及園林建築有限。舊時,承澤園南面以萬泉河渠為界,東、西、北三面設牆,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70至80米。起初,承澤園內有大小房屋86間、遊廊79間、樓1座、垂花門1座、四方亭2座。兩卷抱廈房五間、西所三進主院、套院、東所小院,再往東便是園門,北牆西端有門樓1座。馬圈設在西北樓西側的別院中,有房20間。道光二十五年將該園賜給壽恩固倫公主時,將東所擴建為三進額駙寢院,並且將整個承澤園向萬泉河之南拓展29米,在承澤園南部新建宮門、廚房、值房等建築。經此次擴建,承澤園內共有大小房屋187間、遊廊82間、樓5間、垂花門2座、四方亭2座、灰棚14間。[1]
承澤園總體上分成南、北兩個部分,中間以東西走向的溪湖相分隔。承澤園南部原來是宮門以及附屬房屋,北部是園區主體建築。如今,南部建築已無存,原址建起許多平房及樓房,北部仍保存著部分原有建築,作為北京大學教師生活區。北部園區之西,為承澤園西所,有鐵柵欄門相隔,柵欄門外有「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學研究中心」牌子,西所內新立有一塊巨石,上題「承澤園」,西所園中是一批覆建的古建築,中有一很大的湖,湖北岸有一座兩層古建築樓房,湖南岸有一座方軒亭,園內建築不多,湖東北岸還有北京地區僅存的國家二級保護古樹流蘇一株。[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