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昌鳳

台灣海洋學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昌鳳

戴昌鳳(1956年5月30日) ,台灣海洋學學者,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1]。多年來致力於海洋生物相關研究,潛水足跡遍及臺灣、北方三島東沙、南沙太平島及世界各大洋等,為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先驅,著有學術論文兩百餘篇[2],專書十餘冊。

快速預覽 戴昌鳳, 個人資料 ...
戴昌鳳
個人資料
出生 (1956-05-30) 1956年5月30日68歲)
臺灣新竹縣
學歷
關閉

生平

1956年生於新竹縣,大學時期參與台灣首批休閒潛水訓練。1979年就讀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班時開始,就與時任所長楊榮宗博士從事墾丁海域的珊瑚生態研究[3],而後獲公費留學並於1988年完成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即返國任教,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所長與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4][5],致力於推廣珊瑚礁研究與保育[6][7]

事蹟

世界海洋物種名錄(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有關石珊瑚目(Scleractinia)的32科之中, 瓣葉珊瑚科英語Lobophylliidae(Lobophylliidae)以及圓星珊瑚科(Plesiastreidae)[8],為根據其分類學研究所命名,占21世紀後全球研究的四分之一[9]

紀錄台灣海域石珊瑚類共558種,包含淺海珊瑚450種及深海珊瑚108種,並在2009年出版台灣第一本珊瑚圖鑑,而後持續更深入的研究,在2020年出版世界第一本同時包含淺海和深海石珊瑚的圖鑑[10][11]

調查墾丁國家公園海域八放珊瑚的生物多樣性,共發現212種八放珊瑚分佈,其中還包含7個新種: 「墾丁羽珊瑚」、「南灣雪花珊瑚」、「南灣葇荑軟珊瑚」、「墾丁肉質軟珊瑚」、「歐德雷厚葉軟珊瑚」、「砂島錦花軟珊瑚」及「恆春骨穗軟珊瑚」[12][13]

於1998年調查桃園海岸的礁體,首次確認該礁體並非珊瑚礁,而是罕見的藻礁[14]

著作

  • 珊瑚與珊瑚礁,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7)
  • 墾丁國家公園海洋奇觀攝影集,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3)
  • 台灣的珊瑚礁,遠足文化 (2002)
  • 台灣的海洋,遠足文化 (2003)
  • 墾丁國家公園珊瑚之美,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3)
  • 台灣珊瑚礁圖鑑(全新美耐版),貓頭鷹出版社 (2009)
  • 墾丁國家公園珊瑚與珊瑚礁 (2009)
  • 桃園觀音藻礁生態解說手冊,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氣工程處 (2009) [15]
  • 鹽寮灣海洋生態解說手冊,台灣珊瑚礁學會 (2010)
  • 野柳地質公園海洋生態解說手冊,交通部觀光局(2010)
  • 台灣珊瑚礁地圖上 台灣本島篇,天下文化 (2011)
  • 台灣珊瑚礁地圖下 離島篇,天下文化 (2011)
  • 東沙珊瑚生態圖鑑(軟精裝),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3)
  • 台灣區域海洋學,國立台灣大學 (2014) [16]
  • 東沙八放珊瑚生態圖鑑(軟精裝),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7)
  • 墾丁國家公園八放珊瑚圖鑑,墾丁國家公園 (2019)
  • 台灣珊瑚全圖鑑(上): 石珊瑚,貓頭鷹出版社 (2020)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