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鮑姆林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黛安娜·布隆伯格·鮑姆林德(英語:Diana Blumberg Baumrind,1927年8月23日—2018年9月13日[1]) 是一位得名於育兒風格研究和她對心理學研究中的欺騙行為的批判的臨床與發展心理學家。
生活
鮑姆林德出生於紐約市的一個猶太社區,是其他兩個女兒海曼(Hyman)與莫麗·布倫伯格(Mollie Blumberg)的姐姐。她於1948年在亨特學院獲得了心理學及哲學的文學士、文學碩士學位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2]她的博士論文名為《討論組中行為的一些人格及情境決定因素》(Some personality an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in a discussion group)。[3]
在學校授予她博士學位後,她在伯克利的考威爾紀念醫院當任心理學專家。她同時也是兩項美國公共衛生局項目的主管和加利福尼亞州州項目的顧問。1958至1960年間她在伯克利開了一家私人診所。[4]
鮑姆林德是一位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發展學院的發展心理學家。[5]她由於對育兒風格的研究[6][7]和對心理學研究中的欺騙的批評所聞名,特別是對米爾格倫實驗的批評。[8][9][10]
她的教養方式基於極端重要的教養方面。第一個是「父母響應性」,指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反應程度。第二個是「父母絕對化要求」,指父母期望從孩子身上看見更多成熟且負責任行為的程度。使用這兩種維度,她列出了三種不同的教養方式:
- 專制(「過狠」):專制教養方式被定義為具有高父母絕對化要求與低父母響應性。專制型父母嚴格、死板且要求過高。虐待孩童的父母通常為此分類(雖然鮑姆林德很小心地強調不是所有的專制型父母都會虐待兒童)。
- 放任(「過軟」):這種教養方式被定義為具有低父母絕對化要求與高父母響應性。放任性父母總的而言對孩子的需求能做出相應,但很少強制一致的規則。「被溺愛」的小孩通常都有放任的父母。
- 權威加民主(「剛剛好」) :這種教養方式被定義為具有高父母絕對化要求與極高的父母響應性。權威加民主的父母很嚴格卻不死板,希望孩子在危急關頭打破常規。這種父母會響應孩子的需要但卻不慣壞孩子。鮑姆林德明確提出她喜歡權威加民主的教養方式。
鮑姆林德學習了對孩子體罰的效果,並推斷出在權威加民主的教養方式中輕微地拍打孩子不會造成過大的危害。[11]她觀察到先前有關體罰與有害結果的關聯研究無法控制如社會經濟地位的變量。低收入家庭相比富裕家庭更可能使用體罰的方式對待孩子。來自低收入地區的孩子相比來自富裕地區的孩子更可能進行暴力犯罪。但只要控制了家庭收入與其他自變量,鮑姆林德相信體罰本身將不會導致有害結果。[12]這一斷言吸引了來自同一書刊的其他學者的批評與反對,例如:無論有害與否,體罰都沒有能造成有益結果的一致性證據。[13]
她的科研影響了狄奧多·阿多諾、埃爾瑟弗倫克爾-布倫斯瑞克、丹尼爾·J·萊文森、聶偉特·桑福德、艾貢·布雷斯威克、大衛·克雷奇與理察·S·克拉奇菲爾德等人。[2]
鮑姆林德於2018年9月13日因交通事故過世。[1]
另請參閱
- 育兒風格,麥科比與馬丁擴展了鮑姆林德的教養方式至四種:專制、放任、權威加民主與忽略。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