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首曲調來自台灣平埔族歌謠的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月夜愁是發表於1933年的臺語唱片流行歌,周添旺作詞[1]、鄧雨賢作曲[2]、純純錄音演唱[3],由古倫美亞唱片發行,歌詞描述在臺北三線路等候愛人相會的心情。[4]同時期在古倫美亞的專屬歌手林氏好(林是好),據說也曾公開演唱這首歌。[5][6]
此曲曲調與馬偕採譜的聖詩歌〈拿阿美〉(Naomi)相仿,而旋律是來自於平埔族歌謠。[7][6]這首歌傳唱後世,1970年代改編為華語歌曲〈情人再見〉也相當流行。[8]
明治37年(1904年)底時臺北城牆拆除完畢,明治42年(1909年),以舊城牆原有範圍與基石為準而興建,寬度四十公尺的臺北環城道路「三線路」正式完工。[9]之所以被稱為三線路,是因為道路仿照歐洲都市規劃範例,於路中設置兩大綠地作為分隔島,將路面區分為三車道之故。[4]
1930年代臺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10],因此許多情侶相約在臺北「三線路」上約會散步,當時「東三線」即今日中山南路是唯一有街道路燈的地區,因此吸引戀人來此「賞燈」。周添旺即自此獲得靈感寫下失戀者的心情,再配上哀愁的旋律,因而在當時廣受歡迎。[11][6]
皇民化運動時期,栗原白也受台灣總督府委託將其重新填詞為日語愛國歌曲〈軍夫之妻〉,以鼓勵推動臺灣人踴躍加入軍隊報效國家。[12][13][14]
1970年代,此曲再度被莊奴重新填詞為華語歌曲〈情人再見〉,由謝雷、鄧麗君唱紅。[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