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維希國索馬利亞語Dawlada Daraawiish,阿拉伯語:دولة الدراويش‎),是19世紀末由索馬利人伊斯蘭主義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於今索馬利蘭(國際上承認為索馬利亞一部分)和衣索比亞東部(索馬利亞州)成立的伊斯蘭教遜尼派國家,建於1896年,於1920年亡於英國

Quick Facts 德爾維希國Dawlada Daraawiish دولة الدراويش, 首都 ...
德爾維希國
Dawlada Daraawiish
دولة الدراويش
1896年—1920年
Thumb
Thumb
1915年該國的最大勢力範圍
首都塔萊赫英語Taleh)
常用語言索馬利語
阿拉伯語
宗教
伊斯蘭教
政府君主制
國王 
• 1896-1920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
歷史 
• 建立
1896年
• 終結
1920年
貨幣瑪麗雅特里薩泰勒銀幣英語Maria Theresa thaler
義屬索馬利蘭盧比英語Italian Somaliland rupia
前身
繼承
瓦桑加利蘇丹國
英屬索馬利蘭
義屬索馬利蘭
衣索比亞帝國
今屬於 索馬利亞(名義上)
 索馬利蘭(事實上)
 衣索比亞
Close

歷史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宣稱自己是索馬利人蘇丹,將追隨者組織成稱為「托缽僧」(Dervishes,音譯「德爾維希」)的軍團。德爾維希國因成功擊退義大利與英國四次入侵聞名[1],被認為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盟友[2][3],並撐過了瓜分非洲的風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當時非洲大陸上唯一倖存的穆斯林國家[4]。1920年,英國第五次入侵,使用空軍轟炸首都塔萊赫英語Taleh)而滅亡了德爾維希國。

影響

德爾維希運動在20世紀初暫時創造了一個流動的索馬利亞「準國家」,其邊界不固定,人口也有波動。這是殖民時期撒哈拉以南非洲最血腥、持續時間最長的武裝運動之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重疊,戰爭也摧毀了當地經濟。學者們對索馬利亞激進的托缽僧運動的出現和消亡有不同的解釋。有些人認為「蘇菲伊斯蘭」意識形態是推動者,有些人則認為列強佔領引發的遊牧生活方式的經濟危機和「殖民掠奪」是德爾維希運動的觸發因素,將其歸類於「反殖民主義」意識形態,而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宗教和民族主義共同創造了德爾維希運動。[5][6]這也啟發了後來的索馬利亞民族主義,號召將所有索馬利人統一起來。現在統治當地的卡圖莫政府所使用的旗幟,即受到德爾維希運動的啟發。[7]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