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是一項在二戰中由納粹德國秘密領導的研製核武器的項目,德國稱其為「鈾工程」(德語:Uranprojekt)。此項目始於1939年發現核分裂後的數月,但在數月後因準備入侵波蘭而中止,部分科學家被編入德國國防軍。但是,由於德國軍隊中管理上的調整,這個項目又在二戰開始那天(1939年9月)重新啟動。此項目最終發展為三個部分:核反應爐、鈾和重水生產,以及鈾同位素分離。但最後因德國當局經過有關部分評估認為,核分裂對結束戰爭沒有太大的貢獻,因此在1942年,德國國防軍把此項目轉移至帝國研究委員會,並同時繼續提供贊助。從此,這個項目就被九個研究技工所分攤,造成項目發展放緩。另外,一些研究應用核分裂的科學家離開這個項目,轉而去研究更為戰爭需要的其他項目。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納粹德國核武開發計畫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Kurt Diebner, Abraham Esau, 瓦爾特·格拉赫和 Erich Schumann。量子力學創立者、諾貝爾獎獲得者維爾納·海森堡也是計劃的參與者之一,儘管其本人聲稱一直在放緩計劃[1][2]。
在納粹執政期間,反猶狂潮亦同時席捲並重創德國學術界,大量猶太裔工程師和科學家在1933年納粹掌權時就聞風逃亡海外(最著名亦最諷刺的例子是最後促成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愛因斯坦)或被驅逐出境,沒有離境的也被很快地趕出了德國的研究機構。大學的政治化加上德國軍隊的兵源需求(儘管擁有有用的科學技能,很多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強征入伍)幾乎消滅了一整代的德國科學家。[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