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柏格 (美國社會學家)
美國社會學家(1929–201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路德維希·柏格(英語:Peter Ludwig Berger,1929年3月17日—2017年6月27日)是一位在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社會學家,致力於發展和鑽研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現代化等社會學領域,被視為是當代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學者之一。其代表作是與湯瑪斯·盧克曼合著的知識社會學專著《社會實體的建構》,出版於1966年。柏格與盧克曼在書中提出「外化」(externalization)、「客體化」(objectivation)與「內化」(internalization)三種概念工具,解釋社會與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因而被視為日後主導社會科學學術潮流的社會建構主義之奠基著作[2]。《社會實體的建構》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影響當代社會學領域最深的50本書籍之一[3]。
彼得·路德維希·柏格曾任教於新學院、羅格斯⼤學、波⼠頓⼤學等知名學府。⾃1985年起,擔任著名的跨學⾨研究機構 「⽂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負責⼈,⻑達24年。⼀⽣著書20餘冊,包括膾炙⼈⼝的《社會學導 引》、暢銷經典《社會實體的建構》、宗教社會學名著《神聖的帷幕》、《發展理論的反省》、《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趨勢》
生平
彼得·柏格生於1929年3月17日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首都維也納,是喬治·威廉·柏格(George William Berger)與伊葉卡·柏格(Jelka Berger)之子。柏格一家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移民美國,定居紐約;當時,18歲的彼得·柏格進入華格納學院就讀,於1949年畢業;後來又到新學院唸研究所,於1950年取得碩士學位、1954年取得博士學位。1952年,彼得·柏格取得美國公民身份。
1950年代的美國仍然採行徵兵制,因此柏格在1953年至1955年間進入美國陸軍,主要服役於基地醫院的精神科診所,擔任社工;根據柏格的自傳,身為一位移民,他在軍旅生涯中「全面地認識美國」[2]。透過社工工作,他從豐富的個案生命史中,認識到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的多樣性[2]。退伍後,柏格受邀前往德國巴德博爾的新教研究院,進行當地新教徒職業與參與教會程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