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德銘(1938年11月1日—)[1],中華民國(台灣)律師、政治人物,桃園平鎮人,曾任第二屆、第三屆監察委員。先此之前以無黨籍身份在台灣省第二選區(桃竹苗)當選為第一屆第三次增額立法委員[2]。
張德銘 | |
---|---|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38年11月1日 |
學歷
| |
經歷
|
張德銘出生於今桃園市平鎮區。[3]早年曾在大同中學初中部、成功中學高中部、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後任華南銀行業務員。[2]
後來,張德銘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台大法學院旁開設一家律師事務所,陳淑暖(後來任民進黨宜蘭縣議員)與傅雲欽(後來任建國廣場負責人)曾在此擔任法律助理,林勤綱(後來任台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曾在此擔任律師。
1972年,張德銘與林義雄、姚嘉文等青年律師在台北共同創辦「平民法律服務中心」免費為貧民提供法律服務,姚嘉文任指導委員會主任。[4]
1977年縣市長選舉,參加桃園縣縣長選舉的候選人有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歐憲瑜、及遭開除黨籍的許信良。許信良的參選獲得黨外的支持,知名黨外人士張德銘、黃玉嬌、呂秀蓮等人為其助選,林正杰、許國泰、林清松、邱垂貞等人也為其活動。1977年11月19日,中壢事件發生。張德銘為事件中被告偽證罪的邱奕彬擔任辯護律師,[3]在該件官司敗訴後著有《公道何在》一書。
1978年,張德銘投入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於臺灣省第二選區競選立委。[3]然而因發生美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推遲,在此次選舉中參加競選的張德銘也不得不停止競選活動。[5]
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康寧祥緊急聯絡黨外律師張德銘,為美麗島事件的被告們組成了一個辯護律師團。[6]受到張德銘通知的律師包括海商法律師陳水扁,最終陳水扁答應為黃信介辯護。日後陳水扁曾回憶1980年2月23日張德銘的那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一生。[7]
1980年6月11日,國民黨政府宣布年底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幕後協調籌組「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的張德銘角逐第三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當選立法委員。[8]
1981年省市公職人員選舉中,黨外通過集體推薦制獲得豐碩的選舉戰果。此後,作為黨外主流領袖的康寧祥與同為立法委員的張德銘、黃煌雄討論到黨外應當拓展外交。1982年6月29日起,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尤清應「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邀請,進行了為期40天的訪問美國、日本之行,史稱「黨外四人行」。此行中,四人向美國方面提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台灣應釋放政治犯、開放黨禁報禁、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美國要繼續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四人有關台灣人權的言論令台灣的國民黨當局難堪,但要求美國確保台灣安全的言論又令國民黨當局欣喜。這次訪問在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美國停止售台武器問題的談判中,對美方起到一定影響。1982年8月7日,四人回到台灣。此行是首次有獨立於國民黨之外的高階層台灣人政治領袖訪問美國。但此行在黨外未獲普遍支持,特別是未獲黨外新生代支持,反而懷疑四人是為國民黨做說客。[9]
1982年5月中旬,黨外立法委員為審查警備總部預算,指定警備總司令到席接受質詢,但被警備總司令以軍令、政令系統不同為由拒絕。這引起張德銘的不滿,遂發動黨外人士杯葛。但國民黨在立法院出動足夠人數以便表決,黨外人士認為杯葛無法奏效,遂提出三個條件同國民黨談判,國民黨立法委員黨團書記長周慕文隨即同意這三個條件,黨外人士放棄杯葛。此後,許榮淑發行、林世煜主編的《深耕》雜誌公開指責放棄杯葛是康寧祥「放水」,刊登王麗美、李敖、林世煜、張明雄(邱義仁)等人的「批康」文章,這掀起了歷時三年多的黨外雜誌「批康運動」。該運動爭論的焦點是黨外運動的路線,其中也攙雜了權力之爭、派系之爭、個人恩怨等等。[10]
1983年12月,在立法委員增額選舉中,黨外新生代吳乃仁、邱義仁、林世煜等通過《生根》雜誌(即原《深耕》雜誌)推出的「美麗島系統連線」候選人獲得大勝,而以康寧祥為首的黨外主流系統遭遇慘敗,「黨外四人行」中的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均落選立法委員。[11]
1985年,在縣市長及省市議員選舉前,黨外的兩個主要團體「黨外編聯會」(以新生代為主)、「黨外公政會」(以公職人員組成)在新任公政會理事長尤清的調和下由互鬥轉為合作,共同成立「1985年黨外選舉後援會」,推薦42位候選人,其中包括在台北市第四選區參選台北市議員的張德銘。1985年11月選舉完成,張德銘在第四選區以最高票當選。[12]
1986年2月間,台灣各地黨外紛紛籌備設立公政會分會,受到國民黨勸阻。1986年4月9日,蔣經國指示12位國民黨中常委研議六大政治議題,其中也包括政黨問題。1986年4月12日,康寧祥宣布正式向公政會提出設立分會申請,立即引發其他地區的黨外人士跟進。4月26日,公政會舉行大會,選出新任理事9人(尤清、游錫堃、林正杰、張德銘、林文郎、陳水扁、張俊雄、謝長廷、顏錦福)、監事3人(黃玉嬌、康水木、周伯倫),並且宣布經理事會同意成立的公政會各分會。隨後,公政會各分會的成立問題引發政潮,黨外勢力也因此再度陷入內鬥。[13]
1986年9月28日,全國黨外後援會召開,游錫堃擔任大會主席。第一項議案為尤清提出的組黨議案,獲大會鼓掌通過。當天下午,利用大會間隙召開新黨發起人會,由費希平主持,朱高正突然在發起人會上提出今天宣布新黨成立的主張,立即獲得張貴木、張德銘、謝長廷等人同意,最終當天大會宣布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14]
1986年11月10日,民進黨11位中常委在台北市元穠茶藝館選舉民進黨第一屆主席,費希平以一票之差敗給江鵬堅[15]。康寧祥執意支持費希平競選黨主席,身為康寧祥「最好的兄弟」的張德銘難以忍受康寧祥此舉而在黨主席選舉中投廢票,結果是一直對創黨時機有所保留的江鵬堅當選民進黨第一屆主席[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