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里德里希·洪特(德語: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出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德國物理學家,以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而聞名於世。
他先後任教於羅斯托克、萊比錫、耶拿、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哥廷根等地。並曾與薛丁格、狄拉克、海森堡、玻恩和瓦爾特·博特等人共事過。在這段期間,他是玻恩的助手,研究雙原子分子光譜的量子現象。
洪德在德國馬爾堡和哥廷根修讀完數學、物理和地理後,在哥廷根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的私人講師(1925年),更分別在羅斯托克(1927年)、萊比錫(1929年)、耶拿(1946年)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51)等大學擔任教授,後來又回到哥廷根大學(1957年)任教。此外,他還與尼爾斯·波耳住在哥本哈根(1926年),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大學(1928年)教授原子物理。他曾是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的成員。於1943年獲得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他一生總共發表了250餘篇論文和文章,並在理論量子物理領域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尤其是有關原子結構和分子光譜。
事實上,196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S·馬利肯總是宣稱洪德的研究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很高興與洪德分享諾貝爾獎的榮耀。在洪德的貢獻中,分子軌道理論常被稱為洪德—馬利肯理論。而洪德規則也是另一項著名貢獻。1926年,洪特發現所謂的量子穿隧效應。
分子角動量耦合的洪德情況,與主導電子分布的洪德規則,在光譜學和量子化學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學中,第一條洪德規則是特別重要的,通常被稱為簡單洪德規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