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廖瑞銘(臺灣話白話字:Liāu Sūi-bêng;1955年4月8日- 2016年1月4日),臺灣文學研究者、歷史學家、臺語文運動者、戲劇評論家、劇場工作者。曾任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文筆會理事長、《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廖瑞銘 1955 年 4 月 8 日出生於臺灣臺北市。就讀建國中學時期創辦戲劇研究社,開啟對戲劇的認識。1974 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擔任「大陸問題研究社」社長,以「廖望台」為筆名,發表政治評論。[1]
1980年8月退伍後,從事劇場幕後工作,於雲門小劇場擔任舞台技術人員及行政[2],直到1986年結束胡金銓導演《蝴蝶夢》巡演後,告別劇場工作,並進入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班。期間結識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協助劇團的台語及歷史顧問工作,直到 2013 年劇團解散。1990 年任職於周凱劇場基金會,擔任董事兼總幹事,倡議劇場技術人員勞動權益。[2] 1993 年,由廖瑞銘主編,汪其楣策劃《戲劇交流道》叢書,出版一系列臺灣劇本。1987 年主編丹青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94 年進入前衛出版社,擔任總編輯。[3]
1982 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1984 年以論文〈余子俊研究〉取得碩士學位。[4] 1986 年持續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進修,1994 年發表博士論文〈明代野史的發展與特色〉。[5]
1995 年,進入靜宜大學人文科(今通識教育中心)任教,獲聘專任副教授,並參與籌備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設立。於 2005 年轉任臺灣文學系專任副教授,而後轉至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1]
1990 年代,就讀博士班期間,廖瑞銘開始接觸台語文運動。1996 年與陳豐惠代表綠色本土清新黨(今台灣綠黨)投入第三屆國大代表臺北縣第六選區補選,積極推動台語復振,以「愛母語,不要選票」為政見,獲得 3655 票。[6] 1997 年,廖瑞銘參與發起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開設台語文研習班,輔導大專院校台語文社團,推廣台語文寫作,2015 年擔任《台江台語文學季刊》編輯總監。[1] 任職中山醫學大學期間,與何信翰(現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合編醫學院通識教材《醫世代文學》,收錄臺文、華文數十篇作品。[7]
1999 年 1 月,《台文BONG報》創刊,廖瑞銘擔任發行人,發起人兼編輯為陳明仁、陳豐惠、呂子銘任社長。[8][9] 並撰寫發刊詞〈台文 BONG 報出世〉:
Goán bóng 報、bóng 想、bóng 寫,lín bóng 讀 bóng 嫌 bóng 捐。
BONG! 爆炸 ê 聲。
BONE,台語文是台灣文化意識 ê 骨。
台語文 beh 絕種--a,做一個 bōng。
Khah 早無重視台文 ê,小 bong--一下。
台文 tī 台灣,hō͘ 人罩 bông 罩霧,beh bông--a。
報大家 m̄-thang koh bòng--落去,為台文 phah 拚。
Kap 大家 sńg 笑--e,BONG 就是 B-O-N-G,隨人歡喜,ka-tī 去解說。
——發刊詞〈台文 BONG 報出世〉[10]
2013 年出版母語文學入門教材《舌尖與筆尖:臺灣母語文學的發展》,廣為全臺各間臺灣文學系所使用,並於 2021 年翻譯成日本語[11]、越南語[12]。
2016 年初,廖瑞銘病逝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柳原教會舉行告別式。[13][2] 2016 年 4 月,由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出版《猶原teh笑:廖瑞銘教授紀念文集》。[14]
2022 年,廖瑞銘家人整理並造冊其上千冊藏書,領域囊括臺灣文學、中國史、兩岸政治、哲學、戲劇,於網路分送,希望贈與年輕一代臺灣文學及相關領域研究者,將廖瑞銘的畢生心血擴及更多人。[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