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常模參照(又名評分曲線,俗稱為拉曲線、港式中文稱拉Curve[1][2][3][4][5])是一種教育界常用的評級方法,英式英語稱為marking on a curve,美式英語稱為grading on a curve ,又稱為curved grading、bell curving、grading curves)是以預先設定的常態分佈(即高斯分佈)形式評核學生的分數或等級[6]。
術語「曲線」(Curve)是指以圖表形式展示常態分佈的概率密度的曲線。大學常用的評級方法GPA便是使用常模參照來區分一級、二級及三級榮譽。而著名的香港中學會考(HKCEE)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E)便是採用拉Curve形式評分。
常模參照的其中一個方法是通過預先設定的百份比,來界定評分在一個區間之間的學生奪得相應的等級,亦可以通過這個方法來設定一個等級跟下一個等級的界線。假設在香港中學會考的數學科中,分別設有A、B、C、D、E、F及U共七個等級,而前5%的學生奪A,下10%的學生奪B,下15%學生奪C,下20%學生奪D,下40%學生奪E,最後10%學生奪F或U。如果滿分是100分,考生有10,000人,亦即前500名的學生可奪得A級。假如排第500名的學生的得分是89分,一個常見的處理方法是將89分設定為A跟B級的界線,奪得89分或以上便能獲得A級,因此在常模參照之後得到A級的學生不一定是剛好5%,在這個方法之下,奪得A級的學生有可能會大於5%。
常模參照的好處是避免學生因試卷的深淺而令表現不穩定,特別是在使用學分制的大學當中,如果第一學期的試卷比第二學期的簡單,那麼若採用水平參照的計分方法,有可能會對第二學期的學生不公平。而壞處則是顯然易見的,會造成考生們的直接競爭,有可能形式惡性對立關係,亦有可能因不同屆別的考生水平差異而無法評核出考生的真實水平。因此,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中便從常模參照改為水平參照,使得評級系統更具參考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