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旨在於瓜分帝汶海油氣資源的不平等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帝汶缺口條約[b],為澳洲與印尼於1989年簽訂的一項邊界及資源開發條約,旨在商定澳洲、印尼兩國位於帝汶海的邊界及海上油氣開發安排[1]。該條約於1989年11月11日由澳洲外長埃文斯及印尼外長阿里·阿拉塔斯簽訂[2],至1991年2月9日生效[3]。
由於此條約是在印尼強佔東帝汶期間簽訂,其效力備受爭議[3][4]。因此,《帝汶缺口條約》已於2002年東帝汶正式獨立時,由名為《帝汶海條約》的平等新約取代[5]。
為開發帝汶海溝龐大的油氣資源[6],澳洲自1970年代起與印尼、葡屬帝汶[c]開始就帝汶海邊界進行磋商,並於1972年與印尼完成劃界[7] 。然而,直至1975年東帝汶獨立前,與當地政府的勘界談判仍未達成共識[3]。
而在東帝汶短暫獨立後九天,印尼隨即於同年12月7日入侵當地[8],強行建立不受國際承認[9]之東帝汶省(下稱「印佔區」)。澳洲政府最初對此亦不予承認,但自1979年起改為認許印佔區主權,並對上述未定海界再次展開談判[3]。
在就帝汶海未定界談判時,澳、印之間出現分歧:澳洲方面援引《1958年大陸架公約》[3],指出因帝汶缺口為澳洲大陸架之邊緣,應以該處為兩國海界[10];而印尼則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指出應以印佔區海岸對出200浬為界[11]。
為暫時解決海界爭議,雙方轉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3條達成臨時協議,並於1985年同意於帝汶缺口劃定「合作區」,以聯合開發當地油氣資源[3]。三年後,雙方外長於東帝汶印佔區上空巡視期間,正式簽訂《帝汶缺口條約》,作為上述的協定[12]。至1991年2月9日,條約正式生效。
在1999年,東帝汶通過公投脫離印尼獨立[13]。不久後,當地隨即爆發暴亂,因此東帝汶主權暫時轉移至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而在託管期間,過渡當局獲授權替代印尼政府,作為此條約的履行方[2] ,並與澳洲政府於2001年7月5日簽訂備忘錄,在帝汶缺口建立「聯合石油開發區」[14];同時,澳洲亦通過《2000年帝汶缺口條約(過渡安排)法》,以作出相應修訂[2] 。
直到2002年5月20日,隨著東帝汶再次取得獨立,新政府再與澳洲簽訂《帝汶海條約》[15]。至此,澳印間的《帝汶缺口條約》正式被取代[16],由生效到廢止僅有11年。
此條約雖然未劃定當時澳、印兩國位於帝汶缺口的永久海界,但對油氣資源開發作出以下安排[2]:
在條約1991年生效時,作為東帝汶原宗主國的葡萄牙隨即入稟國際法院[4],要求裁定澳洲在此條約上侵犯東帝汶人民自決權,且同時侵犯葡國主權[3]。然而,由於印尼亦為締約國之一,而法庭須先考慮該國入侵東帝汶是否合法,才能作出判決,國際法院於四年後裁定葡國敗訴[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