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屯秋鐵路即屯秋支線,從湘桂鐵路洛埠站岔出,經東泉、龍婆後到達屯秋礦區的拉洞站。1958年開工建設,1960年竣工投入運營。全長42.3km,主要為開發屯秋鐵礦資源而建。
屯秋支線由鐵道部衡陽鐵路工程學校負責勘測設計。 1958年5月開始勘測,採取一階段設計分批交付施工圖,7月交出第一批洛埠—東泉的線路平剖面圖、土石方數量表、橋涵位置(準備施工時預留缺口)和地質平剖面圖等。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報請國務院列入國家計劃。同年9月正式開工,由柳州專區、柳州市和柳州鐵路局組成築路委員會。從柳城、鹿寨、融安、石龍、玉林、忻城、博白、北流、藤縣等9縣組織民工2萬多人,柳州鐵路局組織專業隊伍600多人共同施工。至1959年12月, 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238.6萬立方米。鋪軌48.6公里,鋪道岔23組,道口31處,鋪石碴60986立方米,鋪設木枕72994根。橋梁9座30 3.54米,涵渠82座1250.6米。通信電線路41.15公里, 4毫米鐵線2對,2.5毫米鐵線1條,車站信號採用雙導線式臂板信號機,簡易鑰匙聯鎖,閉塞採用一般通話聯絡制。生產用房、住宅及公共建築面積3144.4平方米,完成投資916.52萬元,為概算943萬元的97.2%,平均每公里造價18.9萬元 (不包括鋼軌價)。
1959年12月,屯秋支線通過驗收,1960年元旦投入運營。1962年10月柳州鋼鐵廠生產調整,該線暫停營運。
1969年屯秋鐵礦再度投產, 經柳州鐵路局對線路及行車設備整修後,同年11月2日恢復辦理客貨運業務。 1971年4月,柳州鋼鐵廠在拉洞車站三角線延長礦山線鋪軌0.4公里,投資11.08萬元,並無償移交柳州鐵路局管理。
1973年3月,在龍婆—拉洞間33.690公里處建成輔助所和海軍1202專用線,內設兩股道,線路總長1.724公里,1974年4月開通使用。
1974—1985年,屯秋支線全線進行中修,並陸續將正線原有的舊雜軌全部更換為43公斤/米鋼軌,還對洛埠—東泉間5處路塹病害進行整治,共完成線路、路基大修投資127.26萬元。1979—1990年, 對部分橋梁進行大修整修:1979年完成4座62.4米橋面及51.3噸鋼梁油漆大修, 1981年完成2個橋台的加固,1987年對石峒橋進行水害修復工程以及其他零星工程,共完成橋涵大修投資7.87萬元。
到1990年末, 屯秋支線主要設備計有:正線42.3公里,橋梁12座371米,涵渠93座1318米,四等車站3個,旅客乘降所3個。
屯秋支線綜合運輸能力,用解放型蒸汽機車上行牽引2000噸,下行牽引1200噸。貨車計算能力17對, 年輸送能力可達上行693萬噸,下行416萬噸。實際貨流密度:1960年上行9.8萬噸, 下行0.2萬噸;1966年降為上行2.7萬噸,下行2.4萬噸;1970年升至上行11.3萬噸,下行1.4萬噸; 1980年降至上行1.9萬噸,下行4.5萬噸;1985年最高,上行13.5萬噸,下行1.1萬噸;1990年又降至上行7.2萬噸,下行0.7萬噸,僅達到該線年輸送能力的1%左右。[1]
2004年,屯秋線K37+576至拉洞站線路停用[2]。
2016年5月5日,南寧鐵路局與柳鋼集團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內容包括加強屯秋鐵路開發利用。是年5月9日,南寧鐵路局組織155名職工、220名民工隊伍對屯秋線進行全面整修工作。6月10日下午,隨著屯秋鐵路最後一組道岔的更換完成,屯秋線如期實現全線開通行車的條件。7月1日下午,滿載23車鐵礦的貨車專列在拉洞站鳴笛啟程[2]。
沿線氣溫年平均21.7℃, 風向大部分為北風, 部分有西北風和東北風,全年平均風力1.4-2.9級, 最大風力為7級,線路所經地區,丘陵、平原交錯,北高南低,高差137米。洛埠—東泉屬下石炭紀寺門煤系地層,東泉至拉洞段屬中、下石炭紀黃龍灰岩、黃金灰岩地層。壤中水多在洛埠—東泉一帶,此類含水層分布於第四紀殘積、坡積及沖積層中,此外還有溶洞水、裂隙水等不良地質條件,地震烈度為6度。[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