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刺(英語:thagomizer,發音爲/ˈθæɡəmzər/)是一劍龍科動物尾部特有的劍狀物,通常有四到十根。這些劍狀物被認為是牠們作為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1]

Thumb
劍龍尾部生長的尾刺

這些劍狀物物本沒有特有的名稱,英語中的「thagomizer」一詞在1982年由加里·拉爾森(Gary Larson)在其漫畫《遠方》(The Far Side)中被創造,之後便成了科學研究、教育界通用的非正式名詞。

詞源

「尾刺」由加里·拉爾森(Gary Larson)的漫畫首先創造。 在1982年的《遠方》中,一群的穴居人教授在一個仿現代的演講廳里被穴居人教授教導說,劍龍尾巴上的尖刺被冠以「已故的薩格·西蒙斯(Thag Simmons)的名字」[2] 該術語最初由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肯·卡彭特(Ken Carpenter)採用。 [3] ,他在1993年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學會年會上描述該類化石時使用了此術語[4]。此後,Thagomizer被用作非正式的解剖學術語,並由史密森學會[3][5],恐龍國家紀念碑,書籍《恐龍大全》(The Complete Dinosaur[6]BBC紀錄片《恐龍行星[7]使用。

古生物學

Thumb
劍龍化石上的尾刺

古生物學界曾對尾刺的作用產生過許多爭論。Gilmore於1914年提出,尾刺是用於展示的[8] 。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則指出,劍龍科動物的尾部由於缺乏硬化的皮內骨質,所以比其他鳥臀類動物更加靈活,因此其尾部應該是作為一種武器存在。他還觀察到,劍龍可以保持其大型後肢靜止不動,並以強壯而短的前肢推動身體,從而輕鬆地操縱其尾部,從而使其能夠靈活地旋轉以應對攻擊[9]。2010年,人們對衣索比亞釘狀龍Kentrosaurus aethiopicus)進行了數據模擬,證明了牠的尾巴可以帶動尾刺在身體周邊擺動,從而進行防禦[10] 。 關節劍龍盔甲的發現表明,至少在某些物種中,這些尖刺從尾巴水平突出,而不是通常描繪的垂直突出。

數學

Thumb
尾刺圖像

2017年,有人提出了「尾刺圖像」,並將其應用於了多分圖K1,1,n[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