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姆爾·巴克爾·尼姆爾(阿拉伯語:نمر باقر النمر[1];1959年6月21日—2016年1月2日),通常被稱為謝赫尼姆爾,曾是一名於沙烏地阿拉伯東部省阿瓦米亞市的伊斯蘭教什葉派謝赫[2]。他批評沙烏地阿拉伯政府[1],受年輕人支持[1][3],向政府要求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自由選舉[4]。他聲稱在2006年被捕期間被沙烏地秘密警察毆打[1]。2009年,他批評沙烏地政府,並建議如果不改善被歧視的沙烏地什葉派教徒的待遇[5][2],東部省便應該獨立[6]。此導致政府對他發出通輯令,最後他和另外35人被拘捕[5][7]。在2011-2012年沙烏地阿拉伯抗議期間,尼姆爾呼籲示威者以「語言的轟鳴」而不用暴力抵抗警察[8][9],以及預測如果政府的打壓持續,沙烏地的機關將會被推翻[10]。因此,他被《衛報》視為「在起義中持領導角色」[3]。
2012年7月8日尼姆爾在被警察形容為「交火」後腿部中槍被捕[11][12]。數千人因此有數次的示威[12][13],而其中兩人Akbar al-Shakhouri和Mohamed al-Felfel被警察的槍火擊斃[14]。尼姆爾開始絕食,身上有被施以酷刑後的痕跡[14][15][16]。Asharq人權中心在8月21日對尼姆爾在絕食期間的健康表示關注,呼籲國際的支持及要求允許家人、律師及人權活動人士見尼姆爾[17]。
2014年10月15日,尼姆爾被特別刑事法庭因「尋求『外國干涉』沙烏地阿拉伯、『不服從』領導人及武裝對付安全部隊」被處死[18],而他的兄弟穆罕默德·尼姆爾由於在當天於Twitter發佈關於該死刑的資訊被捕[18][19]。尼姆爾·巴克爾·尼姆爾在2016年1月2日前不久和另外46人一同被處決[20]。他的處決在中東被什葉派信徒以及什葉派國家伊朗譴責,此外亦被反對宗派主義的遜尼派信徒和西方人物譴責。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並無把他的遺體歸還予家屬,指機關已把所有屍體埋葬。
處死
在行刑後已有數次示威。在沙烏地阿拉伯東部省中的蓋提夫地區,人們由尼姆爾家鄉al-Awamiyah遊行至蓋提夫,高叫「打倒沙烏地(王朝)」口號[22]。1月2日在處決同一天,示威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館聚集,其中一人對使館投擲自製燃燒彈後著火,示威在當地清晨3時後仍然繼續[23]。伊朗警察以襲擊大使館為由拘捕當中40名示威者[24][25][26]。
數百人在巴林首都麥納瑪舉行示威[27]。帶著謝赫尼姆爾的畫像的示威者於巴林村落Abu-Saiba與警察發生衝突[28]。另外數百人於巴林al-Daih和Sitra遊行,高叫反對沙烏地阿拉伯統治沙地王朝家族和巴林統治遜尼派家族的標語,並叫尼姆爾「我們的烈士」[29]。
數百名群眾闖入仍未工式開啟的沙烏地阿拉伯駐伊拉克大使館[30],媒體亦公開了一段沙烏地阿拉伯巴格達伊館被火箭炮攻擊的片段[31]。
群眾在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首府斯利那加高舉反沙烏地橫額示威。示威者遊行往聯合國辦公室,被警察截停。類似的示威於卡基爾縣亦有舉行,宗教團體呼籲舉行為期3日的哀悼[32]。
2016年1月5日,印度拉達克有來自列城和卡爾吉爾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遜尼及什葉派)團體舉行了燭光集會,表示對人權活動的支持及反對處決尼姆爾[33]。
- 有關各方
- 跨國家機構
- 聯合國
- 歐洲聯盟
-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德麗卡·墨格里尼譴責該處決,並指「謝赫尼姆爾·尼姆爾的案件引起對言論自由及對基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尊重的嚴重關切」[41]。
- 其他國家
- 澳洲
- 加拿大
- 加拿大譴責處決[43]。
- 巴林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埃及
- 法國
- 德國
- 伊朗
- 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於Twitter指出「覺醒是不能抑制的」[52],把沙烏地政府與同樣因執行過大規模人員處決而臭名昭著的伊斯蘭國相比較[35]。哈梅內伊在網站上把沙烏地阿拉伯劊子手與伊斯蘭國劊子手聖戰約翰放在同一張圖中並排展示,標題為「有分別嗎?」[53][54]。他警告沙烏地政府他們會因為該處決而面臨「上蒼的報復」[55]。在處決一天後的講話中,他說尼姆爾「沒有鼓勵人們拿起武器或秘密籌備陰謀。他唯一做的只是公開批評」[56]。
- 總統哈桑·魯哈尼指沙烏地阿拉伯對尼姆爾「不伊斯蘭及不人道」的處決是持續利雅德以擴張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為旨的教派主義政策,指處決侵犯「人權及伊斯蘭教價值觀」[57]。
- 國會伊斯蘭議會議長阿里·拉里賈尼指處決會在沙烏地阿拉伯引起「大漩渦」。伊朗國會議員要求外交部把與沙烏地的外交關係降級[36]。
- 伊朗外交部召見了沙烏地阿拉伯的代辦[58]。外交部發言人海珊·賈巴里·安薩里對謝赫尼姆爾的處決評價是「一個除了宣講自己的政治宗教主張之外一無所有的人顯示出了這個國家的輕率和不負責任」[22]。這位發言人稱沙地政府「支持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同時卻用壓迫和死刑對待國內的批評」[59]。伊朗外交部長穆罕默德·扎里夫也譴責了這次處決[60]。
- 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譴責了這次處決,並將沙地方面的態度和行為與伊斯蘭國進行了比較。伊斯蘭革命衛隊稱,「殘酷的復仇」將會推翻「這個親恐怖主義、反伊斯蘭的政權」。作為回應,沙烏地阿拉伯方面也召見了伊朗大使[54]。
- 伊朗的什葉派和遜尼派高級宗教領袖均譴責了這次處決。什葉派大阿亞圖拉Naser Makarem Shirazi指對處決「震驚」,並指沙烏地政府是「煽動暴亂和叛教思想蔓延的中心」。大阿亞圖拉Lotfollah Safi-Golpaygani指處決「再一次顯示了」沙烏地政權的「罪惡本質」,且是為該政權的倒台開路。大阿亞圖拉Hossein Noori Hamedani呼籲所有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對事件作出相應反應。伊朗專家會議成員及星期五祈禱伊瑪目阿亞圖拉Ahmad Khatami預計在處決後沙烏地阿拉伯的統治王室即將下台[59]。阿亞圖拉Abbas Kaabi、Seyed Mohammad Vaez Mousavi和Hassan Mamdouhi亦批評處決,指「沙烏地正在掘自己的墳墓」。庫姆神學院阿亞圖拉Hosseini Bushehri宣佈將會有大量宗教人士及學生在星期日暫停他們的授課日程[61][62]。伊朗專家會議中代表伊朗西南部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遜尼派人士、伊斯蘭議會遜尼派議員團主席Abed Fattahi以及扎黑丹星期五祈禱帶領者Molawi Abdolhamid Ismailzehi等眾多遜尼派教士均譴責處決。伊朗各神學院在沙烏地德黑蘭大使館前舉行示威,譴責對尼姆爾的處決並高叫「沙烏地(王朝)去死」的口號[63]。一群伊朗宗教領袖及神學院學生亦在什葉派聖地馬什哈德和庫姆示威[64]。
- 首都德黑蘭的沙烏地大使館外有當地人示威[36]。人群襲擊大使館,向大使館投擲石頭和燃燒瓶,同時高叫「沙烏地(王朝)去死」的口號[50]。配上防暴裝備的伊朗警察於事件中拘捕40人[53][57],伊朗外交部呼籲民眾冷靜並尊重外交界線[65]。一天之後數百名伊朗人又在德黑蘭舉行示威[64],而總統魯哈尼指對大使館的損毀是「絕對不合理的」[50]。在伊朗聖地庫姆亦有示威[36]。
- 伊拉克
- 伊拉克總理海德爾·阿巴迪指處決會對區域安全造成反效果[35]。
- 什葉派政黨伊拉克伊斯蘭最高大會以及數名其他伊拉克什葉派國會議員譴責處決[66]。
- 前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指國人「強烈譴責這些可恨的教派主義做法」並指該「罪行」會類似處決「烈士薩德爾對薩達姆政權的影響一樣」,造成沙烏地政府的大垮台[28]。
- 主要宗教及政治人物要求與沙烏地阿拉伯斷交[54]。
- 大阿亞圖拉阿里·西斯塔尼指處決是「侵略」[64]。
- 伊拉克什葉派領袖穆克塔達·薩德爾呼籲在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示威以抗議對尼姆爾的處決[36]。
- 巴德爾組織領袖Qasim al-Araji指,「此舉是開啟了地獄之門的大罪」,要求巴格達「立即」切斷與沙烏地的外交關係[36]。
- 伊朗支持的軍事組織正義聯盟指控沙烏地阿拉伯挑起遜尼派與什葉派紛爭,指「在伊拉克有沙烏地使館有何用處呢?」[36]
- 真主兵營領導人Abu Mahdi al-Mohandes指處決尼姆爾是「在沙地家族的犯罪記錄上再加一條罪名」[36]。
- 發生和平示威[50]。
- 黎巴嫩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遣責處決,指沙烏地政府「堅持要對教派衝突火上澆油」[63]。
- 菲律賓
- 外交部呼籲各方「共同努力以緩解教派之間的衝突及促進和解」,以及「尊重和不可侵犯任何國家的外交界線」[69]。
- 俄羅斯
- 蘇丹
- 蘇丹和伊朗斷交[71]。
- 土耳其
- 發生和平示威[50]。
- 英國
- 美國
- 葉門
- 非政府組織
參見
- 伊斯蘭教什葉派於沙烏地阿拉伯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