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南山文化[1][2],源自對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小南山地區中發現的史前遺址的發掘和研究。相關考古研究於2020年入選中國「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也被譽為「玉破天驚」、顛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的諸多認識[3]。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
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在烏蘇里江西岸的一座孤立的馬鞍形小山上。此山高約百米(最高處海拔106米,高出江面60米[5]),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400米[3][1],南北向,南端較陡峭、北端較低緩,故當地稱南端為大南山、北端為小南山[6]。
早於1958年,小南山遺址即被發現,並進行過幾輪小規模考古,雖有出土器物,但未引起較大關注[3][1]。1999年列入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5]。
2015-2017年及201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饒河縣文物管理所,對小南山遺址進行新一輪正式考古發掘,發掘揭露面積16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及殘片七千餘件[1],並從中發現了中國北部最早的陶器、距今約9000年的玉器等文物[3][7][8]。
截至2020年,遺址中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的五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年代跨度15000餘年[1]。第一期發現的中國北方最早陶器,距今約17000年-13000年,發現五千餘件打制石器和珍貴陶片[9],並與俄羅斯和日本發現的早期陶器相關聯[10][11]。第二期距今約9200年-8600年,出土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9],其中發現幾十座新石器早期豎穴土坑墓,上百件玉器,打破世界上最早、最多一批玉器的紀錄,並從玉器工藝上發現與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存在聯繫[1],其玉玦被認為可能是興隆窪玉文化的源頭,為研究東亞玉文化的傳播路徑帶來顛覆性認知[10][12]。
第三期文化遺存,距今約4700年-4500年[9],是十餘座半地穴房址組成的村落,文化特徵與俄羅斯境內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相同[1]。第四期和第五期遺存,同為聚集的中小形半地穴房址,表明西周中期和西漢時期此地有頻繁的人類活動[1]。
位於小南山之巔的小南山墓葬[2],為新石器時代遺存,1991年7月被發現,屬雙人合葬墓[13],出土隨葬品共117件,其中玉器61件,石器53件,牙飾3件。該墓葬規模宏大,出土玉器種類齊全、數量頗豐[13]。但其發現時已遭到破壞,出土文物散失,大部分為事後追回所得[2],因而缺乏可信的墓葬層位和玉器共存關係,學術界對該墓葬及出土玉器的年代和性質曾存爭議[6]。
2017年11月,經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的「2017年饒河小南山遺址考古成果研討會」與會專家認定,小南山遺址早期遺存被認為具備考古學文化命名條件,成為「新開流文化」後又一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14]。
學者鄧聰認為,小南山遺址的考古新發現,不僅衝擊中國對新石器時代的傳統概念,也極大影響了全球對東北亞地區從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研究[15][16],並提出和論證日本桑野遺址軟玉玉器、日本環玦特色玉文化可能發源於此地區的假說[15]。
小南山遺址也曾於2018年入圍「2017年度十大考古」評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稱,「小南山文化」的提出增強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此前俄羅斯在其境內進行了一些發掘並命名了很多文化,而中國少有相關行動和發言權[17][18]。黑龍江日報稱,該遺址發掘發現了東亞地區系統用玉的最早證據,為黑龍江地區對中華文明形成過程所產生的貢獻提供珍貴實物資料,並改變東北亞史前考古以日俄學者為主導的被動局面[19]。
隨小南山遺址的諸多發現和媒體報道,該地知名度大增,學者和遊客慕名而來。饒河縣著手建立小南山遺址公園、博物館、觀景平台、登山棧道、文化廣場等相關文化旅遊產業,推進「小南山文化」及玉文化宣傳,以及建設遺址保護設施[20][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