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氨基水楊酸 (英語:4-Aminosalicylic acid,也稱為對氨基水楊酸 (英語:para-aminosalicylic acid,簡稱PAS)),以Paser等品牌於市面銷售,是一種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結核病。[2]特別是將它與其他結核病管理藥物共同使用,以治療具抗藥性的活動性結核病。[3]它也被用作二線藥物,替代柳氮磺吡啶,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等罹患炎症性腸病的患者。[3]此藥物係透過口服的方式給藥。[3]
臨床資料 | |
---|---|
商品名 | Paser、Granupas及其他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核准狀況 | |
給藥途徑 | 口服給藥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50–60% |
藥物代謝 | 肝臟 |
排泄途徑 | 腎臟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65-49-6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NIAID ChemDB | |
PDB配體ID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0.557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7H7NO3 |
摩爾質量 | 153.14 g·mol−1 |
3D模型(JSmol) | |
熔點 | 150.5 °C(302.9 °F) |
| |
|
使用此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腹痛和腹瀉。[3]其他副作用可能有肝炎和過敏反應。[3]不建議處於慢性腎臟病末期的患者使用。[3]雖然個體於懷孕期間使用似乎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但尚未對該族群做過充分研究。 [3]4-氨基水楊酸被認為是透過阻斷細菌製造葉酸的功能來發揮作用。[3]
4-氨基水楊酸於1902年首次被合成,並於1940年代早期開始進入醫療用途。[4]它已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清單之中。[5]
醫療用途
此藥物在美國是與其他活性藥物合併使用以治療結核病。[7]
在歐盟,此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用於治療患有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成人和年齡在28天以上的兒童,前提是其他不含此藥物的療法已不可用,原因可能是疾病對原有療法有抗藥性,也可能是原有療法會造成副作用。[6]
4-氨基水楊酸於1944年被嘗試用於治療結核病的臨床用途(參見本文歷史一節)。此藥物是繼鏈黴素之後,第二種能有效治療結核病的藥物。在利福平和吡嗪醯胺問世之前,4-氨基水楊酸是結核病標準治療法中所用的一種藥物。[8]
但4-氨基水楊酸藥效不如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五種一線藥物(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醯胺、鏈黴素),且成本較高,但對治療抗多藥性結核病仍有其功效。[9]4-氨基水楊酸通常均為與其他抗結核藥物合併使用。[10]
治療結核病時所使用的劑量為150毫克/公斤/天,每日分2至4次服用,因此成人的常用劑量約為每天服用4次,每次劑量為2至4克。在美國,此藥物由藥廠Jacobus Pharmaceutical銷售,商品名稱為"Paser",4克一包,顆粒狀,屬緩釋型。此藥物應與酸性食物或飲料(柳橙汁、蘋果汁或番茄汁)配合服用。 [11]4-氨基水楊酸曾經與異煙肼組成複方藥物形式販售,當時的商品名為Pasinah[12]或是Pycamisan 33。[13]
4-氨基水楊酸於1994年6月在美國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醫療用途,並於2014年4月在歐盟獲得批准用於醫療用途。[14][6]
4-氨基水楊酸也曾被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15]但其目前已被柳氮磺吡啶和美沙拉嗪等其他藥物所取代。
4-氨基水楊酸已被研究用於排除人體內錳的螯合療法,有項歷經17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它可能優於其他螯合方案(例如採用乙二胺四乙酸的)。[16]
副作用
此藥物常會引發消化道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瀉),可使用延遲釋放製劑以克服此種問題。[17]此藥物也是引發使用者發生肝炎的一個原因。有葡萄糖-6-磷酸去氫酶缺乏症的患者應避免服用此類氨基水楊酸,因為其會導致溶血反應。[18]此藥物也會產生甲狀腺腫的副作用,因為其會抑制甲狀腺激素合成。[19]
與其他藥物發生交互作用的情況包括與苯妥英一起服用時,會將體內苯妥英水平升高,與利福平一起服用時,個體血液中的利福平濃度會下降約一半。[20]
FDA將4-氨基水楊酸歸類為妊娠C類,表示尚不清楚此藥物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傷害。[1]
藥理學
4-氨基水楊酸已被證明是種前藥,透過二氫蝶酸合成酶(DHPS)和二氫葉酸合成酶(DHFS) 摻入葉酸途徑,生成羥基二氫葉酸( (Hydroxy-H2Pte和Hydroxy-H2PteGlu))抗代謝物,與二氫葉酸競爭二氫葉酸還原酶 (DHFR) 的結合位點。 Hydroxy-H2PteGlu與二氫葉酸還原酶結合後將阻斷酵素活性。[22]
一些研究顯示4-氨基水楊酸的主要抗結核作用是透過破壞葉酸代謝途徑來達成。[23]
醫界最初認為對4-氨基水楊酸的抗藥性來自於影響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的突變,後來發現這是由影響二氫葉酸合成酶(DHFS)活性的突變所引起,而導致破壞葉酸代謝途徑的作用無法發揮。[24]
歷史
4-氨基水楊酸由Seidel和Bittner兩位於1902年首次合成。[4]瑞典化學家越根·禮門在發現結核菌能大量代謝水楊酸後,重新發現這種化合物的抗結核活性。[25]越根·禮門於1944年底首次嘗試以4-氨基水楊酸作為口服治療結核病的藥物,第一位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發生戲劇性好轉,[26]而證明這種藥物的作用比鏈黴素更好,鏈黴素具有耳毒性,且結核菌很容易對其產生抗藥性。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研究人員於1948年證明鏈黴素和4-氨基水楊酸聯合治療,比使用任何單一藥物更為有效,並確立採聯合治療結核病的原則。[9][4]
其他名稱
4-氨基水楊酸有許多名稱,包括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minosalicylic acid和4-ASA等。[27]
參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