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級崩壞指一種班級集體教育的機能持續失效、用通常方法無法解決的狀態。在1990年代後半關於日本的小學的報紙[1][2]、電視[3]等媒體報道中出現,並開始廣為傳播[4]

在日本

定義

1999年,受日本文部省(文部科學省的前身)研究委託的國立教育研究所(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日語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前身)組織了「學級經營研究會」,關於在媒體中多被報道的學級崩壞現象,在小學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研究。中期發表的報告書中,特地避開「學級崩壞」一詞,而將其定義為「班級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5]

「學級崩壞」這樣的叫法能使人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但也隱藏著弱化多方面觀察複雜情況的態度之虞。故此,本研究的中期報告採取「班級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這種折衷的叫法。指「學生在教室隨意行動、不聽從老師指導等,學校集體教育的功能失常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班主任不能使用一般的手段解決」的狀況。

學級經營研究會的最終報告沿用了上述觀點[6],但大眾仍使用「學級崩壞」一詞議論此類現象[7]

學級崩壞作為教育與社會問題,常被大眾媒體關注。1998年,NHK特集以「蔓延的學級崩潰」為主題進行了報道[8]

小學一年級生的學級崩壞(小一問題)

小學一年級生的學級崩壞在新入學兒童中尤為普遍。孩子難以適應從幼兒園這樣以情感與溝通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到以學習為中心的小學的大幅轉變,大眾媒體多稱為「小一問題」。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日語東京都教育委員会開始調查全日本大學的教職課程[9],積極探求幼兒園與小學的對接方法[10]

原因

教育評論家尾木直樹日語尾木直樹認為,學級崩壞的原因主要在於孩子的父母[11]

母親一方

  • 忙於工作,將工作的壓力帶回家裡
  • 對孩子缺乏,不關心孩子
  • 不與孩子玩耍
  • 不成熟、固執任性、不能分辨善惡
  • 喜好名牌商品[12]

父親一方

學齡前兒童

原因也在於幼年養育的不足。[14]

  • 幼年期的生活紊亂:不吃早飯、作息失調
  • 幼年期與他人交往的缺失(少玩耍、少子化早期教育等)
  • 幼年期的親子關係不完整(非接納的教育、身體接觸缺失)[15]
  • 母愛不足
  • 沉迷電視
  • 父母的不成熟[16]
  • 過早被看作大人,缺乏自信自尊心[17]
  • 父母過於弱勢以致教養缺失[18]

小學低學年

  • 興趣班的忙碌
  • 父母與學校過高的要求[16]
  • 父母與父母之間聯繫少[19]
  • 過於物質地看待孩子的幸福[20]

小學高學年

以往多出自中學時期的狀況有低齡化的傾向。

學校一側的原因

  • 體罰[22]
  • 集體主義教育[23]
  • 幼兒園在1990年左右逐漸轉為「自由保育」,但小學方面還未改變,學生入學時落差過大[24]

參考文獻

關聯項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