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孟加拉間飛地孟加拉語ছিটমহল羅馬化:chhit mohol[1][2][3]chitmohol[4])是指位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孟加拉國邊界上一系列的飛地。雙方在對方領土內都有複雜分布的飛地,許多飛地中還包含了另一個飛地(二級飛地),甚至二級飛地中還有另一個飛地(三級飛地);印度境內有71個孟加拉國飛地(28個一級飛地),而孟加拉境內則有102個飛地(96個一級飛地);目前居住在飛地的總人口為50,000—100,000人[5]。由於生活在該系列飛地裡的居民長期存在教育、水電、醫療、交通、犯罪、食物和水等困境[6],兩國一直謀求在領土問題上達成交換協議,但是印度國會一直以來並未通過相關討論。[7]直到2015年6月6日,時任印度總理的納倫德拉·莫迪前往孟加拉首都達卡與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共同簽署了一份領土互換協議,這才標誌著兩國之間長達68年的邊境飛地問題宣告結束,而協議使印度合共失去40平方公里的領土。

Thumb
飛地的分布情形。此圖上方朝東,印度為橙色,孟加拉為青色。
Thumb
世界上唯一僅有的三級飛地為達阿拉卡各布列(Dahala Khagrabari):為印度領土,位於一個孟加拉飛地內,而該孟加拉飛地又位於一個印度飛地內,而此印度飛地又位於孟加拉境內。土地面積小於7000平方公尺。 (Maps)

歷史

根據未被證實的民間傳說,這些飛地最初是被兩位地方國王當作遊戲競賽的賭注,導致邊界如此複雜難定。而根據歷史記載,這些領土歸屬的爭議可能來自於庫齊比哈爾王國(Koch Bihar)國王和蒙兀兒帝國皇帝於1713年的協議,當時雙方停止戰爭後並未明確決定一條真正的疆界以決定領土屬於哪方。1947年印度分裂後,朗布爾區(Rangpur)加入東巴基斯坦,而科奇比哈爾地區則被劃入印度領土;原先這些非飛地的談判由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待東巴基斯坦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孟加拉後雙方又必須重新談判;1974年雙方同意若不交換飛地,至少也要協助這些飛地的方便,孟加拉很快便批准了該項協議,但是印度國內由於政治敏感性而未能達成目標。主因是孟加拉所得飛地面積(17160英畝),幾乎是印度所得飛地面積(7110英畝)的二倍半。2011年雙方再度重啟對話,最後仍以失敗告終。2015年6月6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他訪問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時批准了交換飛地的協議。兩國外交部長在莫迪和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的見證下簽署了這一協議。[8]基於該協議,印度將獲得51塊位於印度本土的孟加拉國飛地(7110英畝),孟加拉國則將獲得位於孟加拉國本土的111塊印度飛地(17160英畝)。[9]居住在這些飛地的居民若無國籍,根據協議可以自行選擇印度或孟加拉國作為他們的國籍。[10]兩國總共簽署了22項協議包括海洋安全及打擊印度假幣。2015年7月31日午夜零時,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境飛地。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