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嬰兒潮baby boom),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昇的現象。歷史上有記載的幾次嬰兒潮,通常是起因於有振奮人心的因素,像是農作物豐收、打贏戰爭及贏得體育競賽等,但也有因為迷信或傳統的因素,例如華人地區龍年特別多嬰兒。在英文,形容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為「嬰兒潮一代」(baby boomers)。

著名的嬰兒潮

世界各地

  • 戰後嬰兒潮:在二戰結束後,遠赴戰場的軍人解甲返鄉(為了增加人口),觸發了嬰兒潮。包括台灣在內,專指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有此現象。此世代被經濟學人稱為「海綿世代」,意指他們吸乾抹淨後代的資源,政治人物為了討好「具有人數(選票)優勢的他們」,也不願意未雨綢繆,日本病中「年輕人未曾享受過日本的成長宴會,來到世上只為收拾宴會結束後的殘局」,正是此問題造成的後果。
  • 回聲潮世代:戰後嬰兒潮的孩子們,多半指Y世代
  • 2000年千禧年的嬰兒潮:這次的嬰兒潮幅度不如戰後嬰兒潮:
  1. 許多夫妻想在這個一千年只有一次的特別年份,生個千禧寶寶,讓寶寶在這特別的一年出生,而且也是龍年。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先後出現過3次嬰兒潮:

  1. 第一次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為全球戰後嬰兒潮的組成部分之一,只因為國共內戰緣故起步略遲,當時政府實行鼓勵生育政策,人口增長率將近300%。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曾鼓勵生育,並效仿蘇聯給予生育多的婦女以「英雄母親」、「光榮母親」的榮譽稱號[1][2][3][4]。1953年,在時任北京大學校長、人口學家馬寅初等人的提議下,中國政府開展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總人口突破6億,比1949年增長超過1億多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20‰[2][3][5][6][7]
  2. 第二次出現在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高峰在1965年,持續至1979年,當時由於國民經濟情況逐漸好轉,補償性生育來勢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間,平均達到33‰,10年中國共出生2.5億人。占當前中國總人口數的20%。是中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對後來經濟影響最大的主力嬰兒潮。
  3. 第三次嬰兒潮出現在1986年至1991年,是因為中國主力嬰兒潮成家立業,進入生育年齡而產生,稱作回聲嬰兒潮。其中1990年是這6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於計劃生育政策,此次嬰兒潮出生人口總量雖不及主力嬰兒潮,但也有1.3億,為當前中國人口的十分之一。

香港

1945年香港重光後出現嬰兒潮,由1945年持續至1965年[8],這段時期的高出生率及中國內戰造成的逃港潮,使香港人口在短短20年間,由戰後的60萬人激增至360萬人。2007年,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呂大樂教授,編寫了一本名為《四代香港人》的專題書籍,講述香港人口的問題。

臺灣

在臺灣,1976年為龍年;亦是被談論的一個嬰兒潮。[9]

影響

嬰兒潮主要為二十年後的未來社會帶來大量人力,但嬰兒潮在半個世紀後,當人都開始老了,令老年人口暴升,造成人口老化問題。而嬰兒潮過份的還可以造成因勞力過多,出現失業情況;居住問題。

美國實例上,在未來二十年內,嬰兒潮世代仍將構成美國社會的主要力量。他們的態度與行為,會對經濟、職場,以及整個社會制度帶來深遠影響。例如,嬰兒潮世代的老年人偏好全人的自我照護、自然食品、身心靈療癒的方式,排斥高科技醫療,因此,有些醫院已經開辦以另類藥品與心靈諮商為號召的新院區。[10]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