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
「妻」一詞的來歷最早見於《易經系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在古代,妻子一詞指代是妻與子。唐代後「妻子」漸漸成為所有男人之異性配偶之通稱。
中國古時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多以拙荊或內人,對自己妻子稱娘子,「老婆」一詞則源於唐代。
進入現代後,則出現了書面與口語兩種說法。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口語最常見的有「老婆」、「媳婦(兒)」,此外還有堂客、太太、內子、太座、愛人、親愛的、女人、孩子的媽(娘)、母(台語,國語諧音「某」)、牽手、另一半、蜜糖、甜心……等等,因人而異,有多種變化,可隨場合與心情隨意使用。書面用語則仍然保留「內子」、「內人」等對他人稱自己妻子的名稱。
- 「太太」一詞,源自於周朝立國前的三位君王──周太王、季歷、周文王的正室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表示自家妻子的賢德可比這三位國母,是帶著些許詼諧意味。
- 「前妻」是再婚的男性稱呼已去世或離婚了的妻子,區別於現任的妻子[1]。
21世記以來,因受日語影響,有些年輕人以「人妻」稱之,包括出現在新聞或電視劇中[2],例如《犀利人妻》。
有些人會稱呼姐妹淘為老婆,列如S.H.E.的成員會呼叫對方為老婆, 也有首國語流行曲叫老婆。
臺灣話中將妻子雅稱為牽手,清朝初年臺灣文獻記載臺灣原住民族、平埔人稱妻為牽手,但根據更早的16-17世紀馬尼拉文獻,「牽手」是菲律賓的漳州人最早使用,學者推測「牽手」一詞可能最早是個流行於福建漳泉地區「外來語」。後在臺灣普遍使用,向外人謙稱自己配偶;而菲律賓馬尼拉閩南話、咱人話文獻中也有相同用語[3]。
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妻子類型
在某些一夫一妻多妾制裡,妻子有等級之分,可分為嫡妻和庶妻(庶妻並非正式稱號,實際上只有嫡妻可稱為妻)。嫡妻即正妻,禮制上與夫平等。庶妻即妾,地位低很多。娶妻是用婚書,納妾(不能稱為娶妾)則只用妾契,因妾是買賣得來之半貨物,而妻是三書六禮迎娶之正式家族成員。在中國,早期庶妻又有媵和妾的區別,媵地位較妾高。首位正妻又稱元配、髮妻,元配死亡或離婚後所娶的正妻稱為繼室,又稱填房。
若同時有多於一位嫡妻,則元配以外之嫡妻稱為平妻(除特別情況,多數朝代不容許娶多於一妻)。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