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娜·列別傑娃(俄語:Ни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 Лебедева,1895或1896年-1920年7月9日上午零時)全名妮娜·米哈伊洛芙娜·列別傑娃,曾經使用過基亞什科[註 3]這個姓氏,她是雅科夫·伊凡諾維奇·特里亞皮琴的妻子,也是他的游擊隊參謀長,廟街事件的屠殺共犯之一,最後與特里亞皮琴一同槍決死刑[3]。
生平
1925年10月9日,由「政治犯朱可夫斯基-朱可」[註 4]發表在西伯利亞之光雜誌第4(5)期的一篇文章《給編輯的信》,描述了列別傑娃的生平簡介但是部分內容有待查證,作者很可能是革命人士作家約瑟夫·伊凡諾維奇·朱可夫斯基-朱可。
這篇文章內容表示,她在1896年出生在資產階級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鐵路技術人員,列別傑娃原本在莫斯科的體育館學校學習,參加戲劇活動被學校開除,轉而進入奔薩的一所藝術學校,在當地參加了社會革命組織的事務。她接觸到社會革命黨人士,參與企圖刺殺奔薩省長的恐怖活動,她被逮捕定罪流放到外貝加爾州服刑尼布楚刑事勞改,此時大約才15或16歲。
1916年,她與她的兩個姐妹維拉[註 5]以及娜傑日達[註 6]一起被逮捕。二月革命後被釋放,極積參與赤塔工人代表蘇維埃[註 7]的工作。1918年4月3日,布爾什維克在選舉中取得連任赤塔工人代表蘇維埃的多數席位,之後決議把孟什維克與社會革命黨驅逐出蘇維埃[4],此時列別傑娃逃往阿穆爾州成為地下革命組織的成員,在海蘭泡逃脫逮捕後搬到伯力參與當地的地下組織,但是當地的革命失敗。1919年10月,她加入游擊隊。1919年11月2日,在阿納斯塔西耶夫卡舉行第一次黨派大會,她自稱為基亞什科,這個名字取用自不明來源取得的護照證件。
在廟街的對日戰爭,她使用的名字是妮娜·基亞什科,廟街事件大屠殺之後,白軍散布謠言說她是安德烈·基亞什科的親屬,謠言目的主要是打擊她在游擊隊的權威與聲望[5]。
- 她在勞改期間,外貝加爾州軍事總督安德烈·基亞什科與妻子艾蓮娜·伊凡諾夫娜·基亞什科[註 8][6]一起收留她,可能有遠親關係或是學生,但是《給編輯的信》[5][註 9]強烈表示列別傑娃與基亞什科兩人毫無任何關係。
- 她可能與瑪麗亞·亞歷山德羅夫娜·斯皮里多諾娃一起在外貝加爾州服刑,但是無法證實。
死亡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e/%D0%9A%D0%BE%D0%BC%D0%B0%D0%BD%D0%B4%D0%BE%D0%B2%D0%B0%D0%BD%D0%B8%D0%B5_%D0%9D%D0%B8%D0%BA%D0%BE%D0%BB%D0%B5%D0%B2%D1%81%D0%BA%D0%BE%D0%B3%D0%BE_%D0%BE%D0%BA%D1%80%D1%83%D0%B3%D0%B0_%28%D1%84%D1%80%D0%BE%D0%BD%D1%82%D0%B0%29_%D0%9A%D1%80%D0%B0%D1%81%D0%BD%D0%BE%D0%B9_%D0%90%D1%80%D0%BC%D0%B8%D0%B8_%D0%B2_%D0%BA%D0%BE%D0%BD%D1%86%D0%B5_%D0%BC%D0%B0%D1%80%D1%82%D0%B0_1920_%D0%B3.jpg/640px-%D0%9A%D0%BE%D0%BC%D0%B0%D0%BD%D0%B4%D0%BE%D0%B2%D0%B0%D0%BD%D0%B8%D0%B5_%D0%9D%D0%B8%D0%BA%D0%BE%D0%BB%D0%B5%D0%B2%D1%81%D0%BA%D0%BE%D0%B3%D0%BE_%D0%BE%D0%BA%D1%80%D1%83%D0%B3%D0%B0_%28%D1%84%D1%80%D0%BE%D0%BD%D1%82%D0%B0%29_%D0%9A%D1%80%D0%B0%D1%81%D0%BD%D0%BE%D0%B9_%D0%90%D1%80%D0%BC%D0%B8%D0%B8_%D0%B2_%D0%BA%D0%BE%D0%BD%D1%86%D0%B5_%D0%BC%D0%B0%D1%80%D1%82%D0%B0_1920_%D0%B3.jpg)
廟街事件之後,特里亞皮琴與他的游擊隊不敵日本軍隊強大攻勢,撤退到達柯比村,安德烈耶夫·伊凡·季霍諾維奇[註 11]領導叛變,逮捕特里亞皮琴與他的支持者以及列別傑娃,召集紅軍代表與柯比村民一同召開審判法庭,稱為「第103號審判」[註 12],隨後她與特里亞皮琴以及21名游擊隊成員,總計23人一同被槍決,還有33人逮捕入獄,其餘被逮捕的人員最後釋放。[7]
註釋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