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德国指挥家,作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托·諾桑·克倫佩勒(德語:Otto Nossan 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1973年7月6日),猶太裔德國指揮家、作曲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11月12日) |
克倫佩勒生於德意志帝國普魯士西里西亞省布雷斯勞(現在的波蘭弗羅茨瓦夫)[1],由母親啟蒙鋼琴,之後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霍赫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到柏林的斯特恩音樂學院跟隨詹姆斯·夸斯特和漢斯·普菲茨納繼續學習。當他於1905年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時,結識了馬勒。兩人成為朋友,1907年經馬勒推薦,克倫佩勒成為布拉格德國地方劇院的樂隊長[2]。1910年他協助馬勒首演了第8交響曲。
克倫貝勒生平第一個工作是在首屆(1905年)薩爾茨堡音樂節中擔任合唱指揮,並在柏林擔任奧芬巴哈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的副指揮[3]。後來他到了漢堡(1910年–1912年)和巴門(1912年–1913年)的市立劇院任職。從1914到1917年他是漢斯·菲茨納在斯特拉斯堡的代理人。後來則成為科隆歌劇院(1917年–1924年)首席指揮。1919年他在科隆與歌手約翰娜·蓋斯勒結婚[4]。
在威斯巴登劇院(1924年–1927年)任職後,他接著就到了柏林的克羅爾歌劇院。克倫佩勒以演繹他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出名,阿諾·勛伯格的《期待》,揚那切克的《死屋手記》,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和保羅·欣德米特的《卡地亞克》,但也曾指揮諸如巴赫的B小調彌撒等傳統作品。1926年他首度在紐約演出[3]。1931年克羅爾歌劇院倒閉,克倫貝勒轉往柏林國立歌劇院,總計他在克羅爾留下44齣歌劇的演出紀錄[3]。
克倫佩勒是猶太人,1933年納粹上台後,他逃往美國,到那裡指揮洛杉磯交響樂團。在美國的歲月里,他演出的重點是德國古典音樂,如貝多芬、勃拉姆斯和馬勒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返回歐洲,並於1947年至1950年間成為布達佩斯國立歌劇院音樂指導。1953年,當他與蒙特婁交響樂團還有三年合約在身時,遷往了倫敦,1959年成為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後支持愛樂樂團團員對抗里格的解散行動,組織新愛樂樂團,他擔任藝術指導的職務。
晚年的克倫佩勒部分癱瘓,這是1939年一次頭部腫瘤手術的後遺症。除此之外,他患有狂躁抑鬱症,此病經常發作,為此他不得不經常去醫院接受治療。即便如此,克倫佩勒仍活躍於樂壇。他於1971年退休,1973年逝世於蘇黎世。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雖然作為作曲家的克倫佩勒不是很出名,但他寫有大量作品,計有6部交響曲,一首彌撒曲,9首弦樂四重奏,大約100首歌曲和一部歌劇《目標》。
克倫佩勒早年即作為馬勒的助手開始職業生涯,他對於馬勒的作品,特別是馬勒第二交響曲的演繹一直具有經典文獻的地位;克倫佩勒二三十年代大力提攜的一批現代派作曲家,特別是他們的歌劇作品,也一直以克倫佩勒的詮釋為經典;五十年代早期,克倫佩勒也曾嘗試以古樂復興風格演繹巴赫的作品;至五六十年代,克倫佩勒成為當時唱片業如日中天的百代公司的看家指揮,他對於德奧傳統作品,即從巴赫,莫扎特,到貝多芬,及至孟德爾頌,舒伯特以後,再一直到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乃至馬勒,布魯克納的交響樂作品,都給出過權威性的詮釋。
作為指揮家的克倫佩勒早年以積極支持現代派和先鋒派作曲家而知名,二戰後則成為德奧傳統作品最著名的演繹者。阿諾德·勛伯格評價克倫貝勒[3]:
克倫貝勒年輕時是一位典型的德意志樂派指揮家,而晚年時,他卻是德意志樂派的原型。
這其中的轉變,他自述只是隨著聽眾興趣的轉移,但是研究者亦認為也包含了他自身興趣的變化。與此類似的是,曾有人問克倫佩勒馬勒與布魯克納的作品,形式風格都頗多類似之處,為何克倫佩勒專心於推廣馬勒的作品,克倫佩勒答曰,因馬勒曾為其介紹工作[3]。這樣似是而非的答案隱藏了克倫佩勒真正的審美偏好。
克倫佩勒比之於同時代秉承德奧浪漫主義傳統的指揮家,其風格以冷靜客觀著稱。他晚年指揮的作品,大都緩慢凝重,織體清晰,特別是他訓練的愛樂樂團的弦樂組尤其具有其個人風格。
雖然克倫佩勒曾在百代公司留下了許多大樂隊演繹巴赫作品的經典錄音,但是他在布達佩斯國家歌劇院期間,卻是歐洲古樂復興運動的先行者之一,倡導使用簡化編制的樂隊。
克倫佩勒推崇現場演繹,他曾斥錄音室錄音為無稽,但其身後卻以大量的錄音室經典錄音而著名。著名製作人華爾特·李格這樣評價他的長期同僚[3]:
克倫貝勒花許多心思專研音樂型式及並力求結構清晰,他的音樂主旋律永遠明白的顯現,概括來說,他偏好巨大的聲響,對最弱音的要求不若托斯卡尼尼、福特萬格勒及卡拉揚般的堅持。此外,克倫具勒有時也喜歡甜美的音色,當然,堅定的節奏、聲響,與堅毅的意志則是他的招牌。對樂團而言,他無疑是強大力量的來源,他似乎有一股催眠的力量,可以讓樂團發出他想要的聲音。
克倫佩勒於晚年獲得以色列國籍。
他的妻子是歌唱家約翰娜·蓋斯勒(Johanna Geissler),他們有兩個孩子,威爾納後來成為演員[5],蘿荻則是終身未婚,在克倫貝勒的晚年負責照料他的病情。
德國作家和文學理論家維克托·克倫佩勒是他的堂兄[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