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最高山峰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下為太陽系各星球上已知的最高山峰列表,羅列星球上的各類型之最高峰。位於火星上高達22公里的盾狀火山-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的最高山峰。在1971年它被發現之後的40年中,奧林帕斯山一直是太陽系中已知的最高峰。然而在2011年發現小行星灶神星的雷亞希爾維亞盆地的中央峰具有與其相仿的高度。

列表
由於缺乏精確的平均基準面定義,在此給出的高度為底部到峰頂距離。海平面以上山峰高度僅在地球,可能還有土衛六上可用[1]。在其他星球上,如有足夠可用於計算的數據,則可使用等勢面或參考橢球上方的峰值高程,但情況往往並非如此。
星球 | 最高峰 | 山底到山峰高度 | 占半徑比[n 1] | 發源 | 備註 |
---|---|---|---|---|---|
水星 | 卡洛里山脈 | ≤ 3公里(1.9英里)[2][3] | 0.12 | 撞擊[4] | 形成於卡洛里撞擊 |
金星 | 斯卡迪山 (麥克斯韋山脈中的山丘) | 6.4公里(4英里)[5] (高於平均線11公里) | 0.11 | 構造[6] | 可能因含硫化鉛的金屬「金星雪」緣故,雷達顯示出明亮的斜坡。[7]。 |
馬特山 | 約4.9公里(3英里)[8] | 0.081 | 火山[9] | 金星上最高的火山 | |
地球[n 2] | 茂納凱亞火山和茂納洛亞火山 | 10.2公里(6.3英里)[11] | 0.16 | 火山 | 其中高出海平面4.2公里(2.6英里) |
哈萊阿卡拉火山 | 9.1公里(5.7英里)[12] | 0.14 | 火山 | 高出海平面3.1公里[12] | |
泰德峰 | 7.5公里(4.7英里)[13] | 0.12 | 火山 | 高出海平面3.7公里[13] | |
麥金利山 | 5.3-5.9公里(3.3-3.7英里)[14] | 0.093 | 構造 | 陸地上從山腳至山巔最高的山丘[15][n 3] | |
珠穆朗瑪峰 | 3.6-4.6公里(2.2-2.9英里)[16] | 0.072 | 構造 | 北坡4.6公里,南坡3.6公里[n 4],海撥最高(8.8公里)(但不是從底部到頂部山脈中最高的)。 | |
月球[n 5] | 惠更斯山 | 5.5公里(3.4英里)[19][20] | 0.32 | 撞擊 | 形成於雨海撞擊 |
哈德利山 | 4.5公里(2.8英里)[19][20] | 0.26 | 撞擊 | 形成於雨海撞擊 | |
呂姆克山 | 1.3公里(0.81英里)[21] | 0.063 | 火山 | 月球上最大的火山構造[21] | |
火星 | 奧林帕斯山 | 21.9公里(14英里)[n 6][22][23] | 0.65 | 火山 | 高出1000公里外的北方大平原26公里[24],山頂火山口大小60x80公里,深達3.2公里[23],周圍邊緣陡坡高達8公里[25]。而一般盾狀火山,平均山體坡度只有5.2度[22]。 |
阿斯克勞山 | 14.9公里(9.3英里)[22] | 0.44 | 火山 | 三座塔爾西斯山中最高的 | |
埃律西昂山 | 12.6公里(7.8英里)[22] | 0.37 | 火山 | 埃律西昂火山區最高的火山 | |
阿爾西亞山 | 11.7公里(7.3英里)[22] | 0.35 | 火山 | 山頂破火山口尺寸108至138公里(67至86英里)[22] | |
帕弗尼斯山 | 8.4公里(5.2英里)[22] | 0.25 | 火山 | 山頂破火山口深4.8公里(3英里)[22] | |
安西瑞斯山 | 6.2公里(3.9英里)[26] | 0.18 | 撞擊 | 形成於希臘撞擊,為火星上非火山類山峰中最高。 | |
埃俄利斯山 (「夏普山」) | 4.5-5.5公里(2.8-3.4英里)[27][n 7] | 0.16 | 堆積和侵蝕作用[n 8] | 形成於蓋爾撞擊坑中的沉積物堆積[32],好奇號火星車自2014年11月以來一直往上行駛[33]。 | |
灶神星 | 雷亞希爾維亞盆地中央峰 | 220 | 8.4 | 撞擊 | 寬約200公里(120英里),另見:太陽系最大撞擊坑列表 |
穀神星 | 阿胡拉山 | 4公里(2.5英里)[35] | 0.85 | 冰火山[36] | 相對平坦區域內孤立的陡峭穹丘,最陡峭一側的最大高度約為5公里,大約位於穀神星上最大撞擊盆地的對跖點上。 |
木衛一 | 南博阿索利山脈 [37] | 17.5-18.2公里(10.9-11.3英里)}[38] | 1.0 | 構造 | 東南側有一道15公里(9英里)高的懸崖[39] |
愛奧尼亞山東脊 | 約12.7公里(7.9英里)[39][40] | 0.70 | 構造 | 有彎曲的雙脊形狀 | |
優卑亞山脈 | 10.3-13.4公里(6.4-8.3英里)[41] | 0.74 | 構造 | 西北側山體滑坡留下2.5萬公里3碎屑坡[42][n 10] | |
無名山(西經245度、南緯30度) | 約2.5公里(1.6公里)[43][44] | 0.14 | 火山 | 木衛一眾多火山中最高的一座,呈非典型的圓錐狀[44][n 11] | |
土衛一 | 赫歇爾撞擊坑 中央峰 | 約7公里(4英里)[46] | 3.5 | 撞擊 | 另見:太陽系最大撞擊坑列表 |
土衛四 | 賈尼科洛皺脊 | 1.5公里(0.9英里)[47] | 0.27 | 構造[n 12] | 周圍地殼凹陷約0.3公里。 |
土衛六 | 米斯林山脈 | ≤ 3.3公里(2.1英里)[50] | 0.13 | 構造[50] | 可能是由於全球收縮而形成[51] |
末日山 | 1.45公里(0.9英里)[52] | 0.056 | 冰火山[52] | 毗鄰索特拉光斑,有一處1.7公里(1.1英里)深的坍塌特徵[52]。 | |
土衛八 | 赤道脊 | 約20公里(12英里)[53] | 2.7 | 不確定[n 13] | 尚未測量過單座山峰 |
天衛四 | 未命名 ("側翼山脈") | 約11公里(7英里)[46] | 1.4 | 撞擊 (?) | 「航行者2號」交匯後不久,給出了6公里的高度值[57]。 |
冥王星 | 丹增山脈 "T2"峰 | ~6.2公里(3.9)英里[58] | 0.52 | 地殼構造[59] (?) | 由水冰構成[59],取名自丹增諾蓋[60] |
皮卡爾山[n 14][61][62] | ~5.5公里(3.4英里)[58] | 0.46 | 冰火山 (?) | 縱橫約220公里[63],中央凹陷深11公里[58]。 | |
萊特山[n 14][61][62] | ~4.7公里(2.9英里)[58] | 0.40 | 冰火山 (?) | 縱橫約160公里[61],山頂凹陷直徑~56公里[64],深4.5公里[58]。 | |
卡戎 | 巴特勒山[65] | ≥4.5公里(2.8英里)[65] | 0.74 | 地殼構造 (?) | 南部平原—武爾坎平原,有幾座孤立的山峰,可能是傾斜的地殼塊體[65]。 |
桃樂斯撞擊坑中央峰[65] | ~4公里(2.5英里)[65] | 0.66 | 撞擊 | 卡戎最大的北極撞擊盆地-桃樂斯撞擊坑,直徑約240公里,深6公里[65]。 |
- 奧林帕斯山 72000英尺(22000米)
- 赤道脊 65617英尺(20000米)
- 南博阿索利山 59711英尺(18200米)
- 阿斯克勞山 49000英尺(15000米)
- 愛奧尼亞山 41667英尺(12700米)
- 埃律西昂山 41338英尺(12600米)
- 阿爾西亞山 38386英尺(11700米)
- 側翼山脈 36089英尺(11000米)
- 斯卡迪山 35105英尺(10700米)
- 優卑亞山脈 34449英尺(10500米)
- 茂納凱亞火山 33464英尺(10200米)
- 哈萊阿卡拉火山 29856英尺(9100米)
- 珠穆朗瑪峰 29029英尺(8848米)
- 帕弗尼斯山 28543英尺(8700米)
- 泰德峰 24606英尺(7500米)
- 赫歇爾峰 22966英尺(7000米)
- 安西瑞斯山 20341英尺(6200米)
- 丹增山脈 20341英尺(6200米)
- 麥金利峰 20310英尺(6190米)
- 吉力馬札羅山 19341英尺(5895米)
- 惠更斯山 18045英尺(5500米)
- 埃俄利斯山 18045英尺(5500米)
- 皮卡爾山 18045英尺(500米)
- 馬特山 16076英尺(4900米)
- 萊特山15420英尺(4700米)
- 哈德利山 14764英尺(4500米)
- 巴特勒山 14764英尺(4500米)
- 阿胡拉山 13500英尺(4100米)
- 桃樂斯峰13123英尺(米)
- 米斯林山脈 10948英尺(3337米)
- 卡洛里山脈 9843英尺(3000米)
- 木衛一無名峰 8202英尺(2500米)
- 賈尼科洛皺脊 4921英尺(100米)
- 末日山 4757英尺(1450米)
- 呂姆克山 4265英尺(1300米)
圖集
以下圖片根據山底到山峰的高度按降序排列
參見
- 地球外的火山列表
- 太陽系最大撞擊坑列表
- 太陽系最大裂谷和山谷列表
- 太陽系最大湖泊和海洋列表
- 山 (行星地質學)
- 地形突起度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