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僕,中國古代官名。 沿革 據《周禮·夏官》,太僕一職掌管「王之服位及傳遞王命、侍從出入」,又有校人一職,掌管「王馬之政」[1]。秦漢時的太僕是由兩職合併而成,為九卿之一,秩祿二千石,掌管輿馬與畜牧業[1]。南朝不常設[來源請求],北齊設立太僕寺,太僕改稱太僕寺卿,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1]。 周穆王任命伯冏擔任太僕正,史官寫了冊書,名爲〈冏命〉(收入《尚書》)。故後世雅稱太僕寺卿為冏卿[2]。 屬官 西漢屬官 大廄令 - 大廄丞5人、大廄尉1人 未央令 - 未央丞5人、未央尉1人 家馬令 - 家馬丞5人、家馬尉1人 車府令 - 車府丞 路軨令 - 路軨丞 騎馬令 - 騎馬丞 駿馬令 - 駿馬丞 龍馬監 - 龍馬長 - 龍馬丞 閑駒監 - 閑駒長 - 閑駒丞 櫜泉監 - 櫜泉長 - 櫜泉丞 騊駼監 - 騊駼長 - 騊駼丞 承華監 - 承華長 - 承華丞 牧師菀令6人: 牧櫜令 - 牧櫜丞 昆蹏令 - 昆蹏丞 中太僕: 皇太后車馬管轄。非常設 東漢屬官 丞1人、秩祿千石 考工令1人(六百) - 左右丞各1人 - 員吏109人 車府令1人(六百) - 丞1人 - 員吏24人 未央廄令1人(六百) - 長楽廄丞1人 參考文獻 [1]徐連達 (編). 中国官制大辞典. 上海: 上海大學. 2010: 82. ISBN 978-7-81118-556-0 (中文(簡體)). [2]明·張溥,《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參見 太僕寺更多資訊 九卿:, 九寺: ... 九卿九寺 九卿: 太常 | 光祿勳 | 衛尉 | 宗正 | 太僕 | 廷尉 | 大鴻臚 | 大司農 | 少府 九寺: 太常寺# | 光祿寺# | 衛尉寺 | 宗正寺 | 太僕寺# | 大理寺# | 鴻臚寺# | 司農寺 | 太府寺 註:#者為明清五寺 關閉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