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體運行論》(拉丁語: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講述他自己的天文學說的著作。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 |
---|---|
中文名 | 天體運行論/天球運行論 |
作者 | 尼古拉·哥白尼 |
類型 | 書面作品[*] |
語言 | 拉丁語 |
主題 | 天文學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Johannes Petreius |
出版時間 | 1543年 |
出版地點 | 普法爾茨-諾伊堡公國 |
頁數 | 405 |
原始文本 | 拉丁文維基文庫上的《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
1506年,哥白尼在回國任教士不久,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1512年,哥白尼把他任職城堡西北角的箭樓建為自己的小型天文台,用自製簡陋的儀器進行天文觀測,計算、研究。他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所引用的27個觀測數據,大部分是在這裡記錄下來的。約在1536年,哥白尼寫成了《天體運行論》,創立了「日心說」。1543年,《天體運行論》出版。由於哥白尼害怕引起各方面的攻擊,他在書的序中寫明將他的著作獻給教宗保祿三世。他認為,在教皇的庇護下,《天體運行論》也許可以問世。除了這篇序之外,《天體運行論》還有另外一篇教士安德烈亞斯·奧西安德寫的前言。當時哥白尼重病在身,委託這位教士出版發行。奧西安德爾為使這書能安全發行,假造了一篇無署名的前言,說書中的理論不一定為行星在空間的真正運動,不過是為編算星表、預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來的一種人為的設計。這篇前言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騙過了許多人。
據說,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見到了從紐倫堡寄來的《天體運行論》樣書。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但據記載,哥白尼在著作出版前半年已因腦中風喪失知覺,並長期昏迷在床。
《天體運行論》出版後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一般人不懂,而許多天文工作者只把這本書當作編算行星星表的一種方法。《天體運行論》在出版後七十年間,曾經遭到馬丁·路德的斥責:「聲名暴起的占星術士......這個笨蛋想要把整個天文科學逆轉過來,可是《聖經》告訴我們,約書亞命令太陽靜止不動[1],沒有說要地球不動。」[2][3][4],但未引起羅馬教廷的注意。後來布魯諾和伽利略公開宣傳日心說,危及了教會的統治,羅馬教廷才於公元1616年把《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
《天體運行論》中的天體實際上是指天球,因為哥白尼並沒有拋棄托勒密天文學中的天球概念。行星仍然是被鑲嵌在水晶球殼中,隨著球殼運轉。 哥白尼本人也沒有想擺脫托勒密傳統。對於此書,中國天文學界有一個舊譯名「天旋論」。1953年,在為紀念哥白尼誕辰480周年出版的《紀念哥白尼》一書中,竺可楨、戴文賽等科學家採用了「天體運行論」的譯名。而科學界一直有學者指出這一譯名存在問題,因為書名中的「orbium」並非代表天體,而是指帶動可見天體的(假想的)看不見的透明天球。商務印書館的最新中譯本便是採用了「天球運行論」的新譯名。[5]
《天體運行論》不是革命的文本,是開啟革命的文本。
《天體運行論》共六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