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義大利歷史上的政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主教民主黨(義大利語:Democrazia Cristiana),簡稱天民黨(DC),前義大利執政黨。1919年6月14日成立,原名義大利人民黨,是一個基督教天主教會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3][4]。人民黨在1926年被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取締。1943年7月由若干天主教團體聯合重建,並改為基督徒民主黨。重建政黨後,隨即參加反法西斯鬥爭。
天主教民主黨 Democrazia Cristiana | |
---|---|
領袖 |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阿明托雷·范范尼、阿爾多·莫羅、馬里亞諾·魯莫爾、朱利奧·安德烈奧蒂、阿納爾多·福拉尼、貝尼諾·扎卡尼尼、弗拉明尼奧·皮科利、奇里亞科·德米塔、米諾·馬丁納佐利 |
成立 | 1943年12月15日 |
解散 | 1994年1月16日 |
前身 | 義大利人民黨 (1919) |
繼承者 | 義大利人民黨 (1994) |
黨報 | 《人民報》 |
黨員 | 1390918 (1991年) 最多: 2,109,670 (1990年) 最少: 537,582 (1945年)[1] |
意識形態 | 基督教民主主義 民粹主義[2] 保守主義 |
政治立場 | 中間 |
宗教信仰 | 天主教會 |
歐洲組織 | 歐洲人民黨 |
國際組織 | 中間派民主國際 |
歐洲議會黨團 | 歐洲人民黨黨團 |
黨旗 | |
義大利政治 政黨 · 選舉 |
二戰結束後至成為義大利國會第一大黨兼主要執政黨,1944年至1994年,基民黨執政近五十年。總理職位除了1981年-1987年(義大利社會黨的貝蒂諾·克拉克西)外,一直是由基民黨領袖出任。黨內分有中間派、右派和左派[5]。在義大利執政近半個世紀,期間義大利共產黨一直是國會最大在野黨,維持穩定兩黨政治狀態至1992年。
天主教民主黨的前身是義大利人民黨,1919年由羅馬天主教的神父路易吉·斯圖爾佐等人創立。在1919年和1921年的選舉中,人民黨贏得超過20%的選票,曾參加墨索里尼的第一屆政府,1925年被法西斯獨裁政權宣布為非法,1926年被取締。
1943年,墨索里尼下台後,12月15日原人民黨人組建天主教民主黨,和其他左翼政黨,包括義大利共產黨、義大利社會黨、義大利自由黨、義大利共和黨、行動黨和勞動民主黨組成反法西斯聯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2月天民黨人阿爾契德·加斯貝利被任命為最後一任義大利王國首相。1946年,義大利舉行戰後亦是實行共和制後的首屆大選,天民黨贏得了35.2%的選票(207席)。1947年5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天民黨政府將共產黨、社會黨排擠出政府,單獨執政。1948年的大選,該黨贏得了48.5%的選票,加斯貝利繼續領導聯合政府至1953年,其中包括義大利工人社會黨、自由黨和共和黨人。1953年加斯貝利辭職後,曾經發生內閣未能取得信任動議的情況。1956年因為匈牙利事件,蘇聯出兵鎮壓後,社會黨與共產黨關係決裂,1960年代後,天民黨接納中間偏左的共和黨及社會黨加入聯合政府。
1963年,偏左的阿爾多·莫羅上台,之後容許義大利社會黨加入聯合政府。政策上開始左傾,實行較左傾的經濟政策,社會政策方面也轉向開放,包括容許墮胎合法等。
天民黨自稱是「民主的、自由的、多元化的黨」,強調建設「充分而完全的民主」,宣稱維護私人所有制及其積極性是該黨的基本原則。對內實行同社會黨既聯合又競爭(社會黨在1963年後加入聯合政府)、同第二大黨和最大反對黨義大利共產黨進行政治對話,承認其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但絕不容許其加入政府的政治路線。對外與梵蒂岡聖座和天主教會關係密切,主張歐洲聯合,抗衡蘇聯,與美國領導的北約保持密切夥伴關係,容許第六艦隊進駐義大利。
1973年—1980年,天民黨和義大利共產黨達成「歷史性妥協」。
1981年—1987年,天民黨失去政府總理職位,但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並在內閣中占有多數職位,為五黨聯合政府中的主要執政黨,直至1993年因大量成員的貪腐醜聞下台為止。
1992年,因受連串貪污腐敗的醜聞及指控,導致混亂,天民黨近一半議員牽涉,最終解體,1994年1月復名為義大利人民黨,並在該年3月的大選中慘敗。不少原天主教民主黨成員其後過渡至現今義大利兩大主流政黨聯盟中左翼聯盟和中右翼聯盟。
選舉 | 得票 | 得票比例(%) | 議席 | 席次增減 | 領袖 |
---|---|---|---|---|---|
1946 | 8,101,004 | 35.2 | 207 / 556
|
–
|
|
1948 | 12,740,042 | 48.5 | 305 / 574
|
▲ 98
|
|
1953 | 10,862,073 | 40.1 | 263 / 590
|
▼ 42
|
|
1958 | 12,520,207 | 42.4 | 273 / 596
|
▲ 10
|
|
1963 | 11,773,182 | 38.3 | 260 / 630
|
▼ 13
|
|
1968 | 12,441,553 | 39.1 | 266 / 630
|
▲ 6
|
馬里亞諾·魯莫爾
|
1972 | 12,919,270 | 38.7 | 266 / 630
|
–
|
|
1976 | 14,218,298 | 38.7 | 263 / 630
|
▼ 3
|
貝尼諾·扎卡尼尼
|
1979 | 14,046,290 | 38.3 | 262 / 630
|
▼ 1
|
貝尼諾·扎卡尼尼
|
1983 | 12,153,081 | 32.9 | 225 / 630
|
▼ 37
|
奇里亞科·德米塔
|
1987 | 13,241,188 | 34.3 | 234 / 630
|
▲ 9
|
奇里亞科·德米塔
|
1992 | 11,637,569 | 29.7 | 206 / 630
|
▼ 28
|
選舉 | 得票 | 得票比例(%) | 議席 | 席次增減 | 領袖 |
---|---|---|---|---|---|
1948 | 10,899,640 | 48.1 | 131 / 237
|
–
|
|
1953 | 10,862,073 | 40.7 | 116 / 237
|
▼ 15
|
|
1958 | 12,520,207 | 41.2 | 123 / 246
|
▲ 7
|
|
1963 | 10,032,458 | 36.6 | 132 / 315
|
▲ 9
|
|
1968 | 10,965,790 | 38.3 | 135 / 315
|
▲ 3
|
馬里亞諾·魯莫爾
|
1972 | 11,466,701 | 38.1 | 135 / 315
|
–
|
|
1976 | 12,226,768 | 38.9 | 135 / 315
|
–
|
貝尼諾·扎卡尼尼
|
1979 | 12,018,077 | 38.3 | 138 / 315
|
▲ 3
|
貝尼諾·扎卡尼尼
|
1983 | 10,081,819 | 32.4 | 120 / 315
|
▼ 18
|
奇里亞科·德米塔
|
1987 | 10,897,036 | 33.6 | 125 / 315
|
▲ 5
|
奇里亞科·德米塔
|
1992 | 9,088,494 | 27.3 | 107 / 315
|
▼ 18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