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明德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主教明德學校

天主教明德學校(英語:Meng Tak Catholic School,縮寫為MTCS)是香港東區柴灣一所天主教津貼男女校,為中文授課的小學,於1952年創校,由天主教瑪利諾修會主辦,1975年移交天主教香港教區,2006年轉為全日制小學。創校神父為文顯榮神父。現任校長為許加路先生,校監為譚永明神父。設有法團校董會、家長教師會及舊生會。

快速預覽 天主教明德學校 Meng Tak Catholic School, 地址 ...
天主教明德學校
Meng Tak Catholic School
Thumb
地址 香港香港島東區柴灣祥民道11號
類型男女津貼小學
宗教背景羅馬天主教
辦學團體1952 - 1975 天主教瑪利諾修會
1975 - 現在 天主教香港教區
創辦日期1952年
創始人文顯榮神父
學區東區
校監譚永明神父
校長許加路先生
副校長鄒文欣女士、蔡偉光先生
年級小一至小六,每年級4班,共24班
校訓愛人如己
電話號碼2557 2244
傳真號碼2557 5324
學校網址http://mengtak.edu.hk
Thumb
關閉
Thumb
天主教明德學校西北面
Thumb
天主教明德學校西南面及入口

簡介

校名來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第一章)

校訓與辦學使命

愛人如己(聖經)

校方解說指「親民」解作親近民眾,與聖經中「愛人如己」相符合,本著基督精神,以愛和熱誠培育學生,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正確的公民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使學生能效法主耶穌,以愛主、愛人及惜物作為生活的取態,有良好的品德及服務他人的精神。

MTCS的深層意義[1]

Modest:謙遜、節制

Trustworthy:值得信賴

Conscientious:憑良心盡責做事

Sympathetic:富同情心及憐憫心

校方解說指這些都是學校重視的價值,正好與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奉行全人教育而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學會共處、 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有共通的地方。

史略

1952 年由文顯榮神父創辦,命名為瑪利諾明德小學校,是東區柴灣的第一所小學,標誌著瑪利諾修會的辦學及管理。

Thumb
柴灣明德小學時期的舊校舍 (2014年3月4日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1975 年,瑪利諾修會把辦學權移交給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遂成為一直屬主教管治的教區小學,繼續以基督的精神,以愛及熱誠培育學生,學校由此而易名為「香港柴灣明德小學」。

因應同系聖貞德小學於2002年停辦,此校遂與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一併接收該校學生[2]

2006 年遷入新校舍,學校易名為為「天主教明德學校」,為學生提供全日制上課。除著重學生的智能發展外,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如社會服務、德育及公民教育、興趣小組等,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此外,學校四社以四位聖史:馬爾谷、瑪竇、路加及若望命名,由小學開始便拓展及建設社際團隊,學生貫徹始終以各社的主保為學習楷模。

校歌

我校矗立東方之珠,愛我明德恪遵詩書,

眾山環抱滄海前橫,地擅形勝玉韻金聲,

校訓法主愛人如己,一堂濟濟誦主聖言,

師道矜式步武前賢,努力學業同報主恩。

歷任校監

  • Sr M. Jean Theophane (1953-1964)
  • Sr. Marilyn Martin Elliot (1964-1966)
  • Sr. Agnes Christine Welscher (1967-1969)
  • Sr. Rose Bernadette (1969-1971)
  • 李淑賢修女 (1971-1975)
  • 林焯煒神父 (1975-1981)
  • 黎和樂神父 (1981-1996)
  • 麥健泰神父 (1996-1997)
  • 余福綿神父 (1997-1999)
  • 馬月霞女士 (1999-2001)
  • 陳德雄神父 (2001-2006)
  • 馮賜豪神父 (2006-2014)
  • 鍾名揮先生 (2014-2024)
  • 譚永明神父 (2024-至今)

歷任校長

上午校

  • Miss Chen H. Y. Donna(1953 - 1954)
  • Sr. M. Jean Theophane(1954 - 1954)

下午校

  • Mr Cheng Wai Yat(1953 - 1954)
  • Mr Poon Iu Wing(1954 - 1957)
  • 黃景行女士(1957 - 1964)[3]

1964至全日制

  • Sr. Marilyn Martin Elliot(1964 - 1966)
  • Sr. M. Famula(1967)
  • Sr. Agnes Christine Welsche(1967 - 1969)
  • 黃景行女士(1970 - 1971)
  • 李淑賢修女(1971 - 1975)
  • 吳明瑛女士(1975 - 1983)
  • 梁慧中女士(1983 - 1988)
  • 趙孝德女士(1988 - 1992)
  • 鄭光翔先生(1992 - 1995,原柴灣海星小學下午校校長)
  • 黎潔霞女士(1995 - 1998)
  • 丁德貞女士(1998 - 2015)
  • 梁孝友先生(2015 - 2021)
  • 許加路先生(2021 - 現在)

分社

為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由小一開始已按班別編入下列四社直至畢業,透過經常舉行的社際活動發揮與人合作,讓各社的老師及同學建立友愛共融、加強師生之溝通,藉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並建立團隊精神。

瑪竇社(St. Matthew House):     紅社

馬爾谷社(St. Mark House):     紫社

路加社(St. Luke House):     綠社

若望社(St. John House):     黃社

社際活動包括:社領袖生選舉、常識科時事問答比賽、校運會社際比賽項目等。

特色

為切合學生需要,有自擬的校本教材,如英語文法、漢語拼音、數學科的調適課程等,也有為能力稍遜的學生安排分開小組學習。

除基本的課外活動,該校重點項目為其四大校本資優小組(English Drama,奧數,小小科學家,剪片特工)、舞蹈小組及新興的花式跳繩隊伍,每學年都積極參加校外比賽,尤其剪片特工小組經常獲得獎項。

另外,近年來政府積極推行STEM教育,該校亦設有機器人製作小組及程式編寫小組,提升學生創意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該校已於2016年下半年完成Wifi900工程[4],全校範圍均能無線上網,將致力發展電子學習及移動學習,學生透過利用平板電腦行動應用程式工具進行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充滿挑戰及趣味,促進自主學習的機會。2018/19學年開始,部份班別開展了自攜裝置(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電子學習計劃以增強學習果效,從小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態度。

由於相鄰的舊校舍業已交還政府,並成為法國國際學校(小學部),故每學年都有不少交流活動。

明德藝術教育

明德藝術教育計劃

  • 結合視覺藝術及音樂理論,應用資訊科技優化跨學科課程,擴闊學生對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 營造校內藝術文化及表演氛圍
  • 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觸覺及評賞能力

Arts Studio 藝術工作坊/賞析

  • 一連串擴闊藝術視野的活動,包括藝術工作坊、賞析,從探索、創作、表演、展覽及評賞藝術方向,提升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及欣賞能力。
  • 藝術工作坊中曾製作馬賽克製作、禪繞畫、熱縮片鎖匙扣/吊繩、拼豆、蝶古巴特小布袋、和諧粉彩繪畫藝術賞析曾探索莫內、梵谷

藝墟表演

  • 一年級及三年級的學生自製表演用的服裝、面具及藝術裝置,於Arts Studio舞台演繹了《化妝舞會Fashion Show》及《音樂故事面譜劇場》中不同的角色及故事情節,展現自信的光芒。

明德藝術節

  • 二年級、四年級學生於禮堂舞台因應不同音樂主題演繹了不同風格的《彩帶跳舞吧》及《放射‧鼓樂》,配合燈光、服裝等達至舞台效果,學生投入演出,有效推廣表演藝術,發揮學生創意潛能,啟發及培養學生的藝術觸覺。

明德小蜜蜂

法團校董會

於2014年4月1日成立。

家長教師會

於1997年5月19日成立,每年均有製作會訊,舉行會員大會,邀請校外講員為家長提供講座,並致力舉辦各項親子活動如旅行、入營、歷奇、運動,以加強家校的夥伴關係,發展家校合作。

附近地標

著名/傑出校友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