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壺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華壺穴是台灣基隆河上游的壺穴地景,分佈在大華車站至三貂嶺車站河段[1],當地稱為甕仔窟(Àng-á-khut)[2],是基隆河壺穴出露最為密集、分布範圍最廣、形態最多樣化的河段,兩岸樹木蓊鬱,環境天然而原始,壺穴地形保存完整,且較少人為破壞。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其獨特性及稀有性。就視覺感官來說,大小不一的壺穴,點綴原本平坦的河床,亦極具觀賞價值。
地質
大華壺穴的岩性為淡青灰色砂岩,屬南港層,常含有石灰質,岩性堅硬,但因岩層平緩而利於礫石進入凹穴內,產生渦蝕作用[3]。
成因
河床上的壺穴形成的原因為河流侵蝕原本凹凸不平的河床基盤岩石,水流通過凹處形成漩渦。然後河水挾帶的砂礫石順著此漩渦與凹洞對岩性堅硬的坑洞渦蝕(evorsion),久而久之,小坑洞不斷地擴大,最後形成大型坑洞[1]。因此,壺穴發生的區位有一定的條件,與河流坡降、急湍、降雨、河流負荷、岩性構造與回春作用等因素有關(Tschang,1957;陳翰霖,1994)。大華壺穴是基隆河上游侵蝕營力作用的結果,有教學或科學研究價值。
參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